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目录 | 第8-11页 |
图表目录 | 第11-13页 |
1 绪论 | 第13-39页 |
·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3-15页 |
·激光致金属发生塑性屈服的研究进展 | 第15-26页 |
·固相阶段温度的理论和数值研究 | 第16-19页 |
·热应力的理论和数值研究 | 第19-24页 |
·塑性屈服过程中相关物理量的测试方法 | 第24-26页 |
·激光致热熔融过程 | 第26-32页 |
·理论计算 | 第27-28页 |
·数值模拟 | 第28-31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1-32页 |
·激光致小孔成形过程 | 第32-36页 |
·理论计算 | 第32-33页 |
·数值模拟 | 第33-34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4-36页 |
·小孔对入射激光的吸收 | 第36-37页 |
·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| 第37-39页 |
2 毫秒激光致金属材料产生塑性屈服研究 | 第39-58页 |
·薄板的塑性变形研究 | 第39-48页 |
·鼓包方向的理论判定 | 第39-40页 |
·毫秒激光致薄板变形过程的实验研究 | 第40-44页 |
·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 | 第44-47页 |
·有限元数值计算结果 | 第47-48页 |
·毫秒激光致厚金属板塑性屈服过程的数值模拟 | 第48-57页 |
·数学模型 | 第49-50页 |
·瞬态温度场的解析解 | 第50-51页 |
·计算结果和分析 | 第51-5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3 毫秒激光致金属熔融过程中温度与熔融深度的解析算法 | 第58-68页 |
·计算模型与求解过程 | 第58-62页 |
·固态阶段 | 第58-60页 |
·熔融阶段 | 第60-61页 |
·激光照射结束后熔融深度的增加 | 第61-62页 |
·实验与结果 | 第62-63页 |
·解析计算和讨论 | 第63-66页 |
·中心o点的温度 | 第63-64页 |
·熔池的形状和大小 | 第64-66页 |
·脉宽和能量对熔融深度的影响 | 第66-6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4 毫秒激光金属材料打孔过程的解析计算与实验研究 | 第68-80页 |
·毫秒激光打孔实验 | 第68-70页 |
·实验装置 | 第68-69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69-70页 |
·计算方法与结果讨论 | 第70-72页 |
·计算方法 | 第70-71页 |
·孔的演变过程 | 第71-72页 |
·重力对物质迁移的影响 | 第72-76页 |
·迁移物质的质量及形态 | 第72-73页 |
·挂渣现象 | 第73-75页 |
·孔形状的比较 | 第75-76页 |
·离焦效应对打孔深度的影响 | 第76-78页 |
·不同能量激光打孔实验 | 第76页 |
·解析计算结果 | 第76-77页 |
·光束半径对孔尺寸的影响 | 第77-78页 |
·考虑离焦效应的算法 | 第78页 |
·毫秒激光对不同金属的打孔速率 | 第78-7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9-80页 |
5 微孔对入射光吸收率的数值研究 | 第80-95页 |
·菲涅尔吸收 | 第80-81页 |
·计算模型 | 第81-83页 |
·光线追迹法 | 第83-85页 |
·物理光学方法 | 第85-86页 |
·矩形孔对线偏振光的吸收 | 第86-89页 |
·总吸收率 | 第87-88页 |
·吸收光强的分布 | 第88-89页 |
·三角形孔对线偏振光的吸收 | 第89-91页 |
·总吸收率 | 第89页 |
·吸收的光强分布 | 第89-91页 |
·锥形孔对切(径)向偏振光的吸收 | 第91-93页 |
·实体微孔对切(径)向偏振光的吸收 | 第93-94页 |
·总吸收率 | 第93页 |
·吸收光强的分布 | 第93-9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4-95页 |
6 总结与展望 | 第95-97页 |
·总结 | 第95页 |
·展望 | 第95-97页 |
致谢 | 第97-9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8-112页 |
附录 | 第11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