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8页 |
·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| 第8-11页 |
·“水泥稳定碎石基层”结构简介 | 第11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6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·国内外半刚性基层材料使用情况比较 | 第15-16页 |
·本论文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| 第16-18页 |
·研究目标 | 第16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贵州现有路面结构及基层应用现状调查分析 | 第18-35页 |
·贵州山区交通现状与发展规划 | 第18-22页 |
·贵州山区自然气候条件和高速公路交通量状况 | 第22-24页 |
·贵州山区自然气候条件调查 | 第22-23页 |
·贵州山区高速公路交通量调查 | 第23-24页 |
·贵州山区矿料资源调查 | 第24页 |
·贵州山区高等级公路基层应用状况及病害原因分析 | 第24-28页 |
·贵州山区干线公路基层应用状况 | 第24-25页 |
·水泥稳定类碎石基层主要病害及原因分析 | 第25-26页 |
·水泥稳定类碎石基层主要病害解决方法 | 第26-28页 |
·贵州山区高等级公路路面结构状况及病害原因分析 | 第28-34页 |
·贵州山区公路路面结构状况 | 第28-29页 |
·水泥稳定类碎石基层铺筑沥青路面主要病害表现形式 | 第29-31页 |
·水泥稳定类碎石基层铺筑沥青路面早期损坏原因 | 第31-3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三章 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材料路用性能研究 | 第35-44页 |
·力学特性分析 | 第35-38页 |
·抗压强度 | 第35-36页 |
·劈裂强度 | 第36-37页 |
·抗压回弹模量 | 第37-38页 |
·收缩特性 | 第38-40页 |
·干缩和温缩试验 | 第39页 |
·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39-40页 |
·抗冻融稳定性 | 第40-42页 |
·冻融试验 | 第40页 |
·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40-4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2-44页 |
第四章 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路面应力分析 | 第44-68页 |
·计算模型与分析方法 | 第44-55页 |
·ANSYS 有限元程序有效性验证 | 第44-45页 |
·分析计算模型 | 第45-55页 |
·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分层特性对路面结构受力的影响 | 第55-62页 |
·上、下基层厚度组合对路面结构受力的影响 | 第56-58页 |
·上、下基层模量组合对路面结构受力的影响 | 第58-62页 |
·不同基层层间接触情况下力学性能分析 | 第62-66页 |
·层间结合情况的假设 | 第62-64页 |
·计算结果分析 | 第64-6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6-68页 |
第五章 贵州山区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路面典型结构设计 | 第68-78页 |
·典型路面的结构的设计方法 | 第68-72页 |
·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 | 第69页 |
·设计标准和控制参数 | 第69-72页 |
·结构组合设计 | 第72-73页 |
·各结构层厚度的确定 | 第72-73页 |
·推荐结构层合理厚度 | 第73页 |
·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典型结构组合的特点 | 第73页 |
·沥青路面典型结构推荐表及指南 | 第73-76页 |
·贵州山区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铺筑路面典型结构的确定 | 第74-7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6-78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8-81页 |
·本文的主要结论 | 第78-80页 |
·后期研究工作的展望 | 第80-81页 |
致谢 | 第81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85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