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8页 |
| 1 前言 | 第8页 |
| 2 文献综述 | 第8-22页 |
| ·模型概述 | 第8-21页 |
| ·Kaiser 模型(1986) | 第8-10页 |
| ·Clement 模型(1988,1998) | 第10-11页 |
| ·The van der Smissen 模型(1990) | 第11-12页 |
| ·Berlonghi 模型(1990) | 第12-13页 |
| ·The Head and Horn 模型(1991) | 第13-16页 |
| ·The Mulroney 模型(1995) | 第16-17页 |
| ·The Tummala and Leung 模型(1996) | 第17-18页 |
| ·The Kavaler and Spiegel 模型(1997) | 第18-19页 |
| ·The Miccolis and Shah 模型(2000) | 第19-21页 |
| ·小结 | 第21-22页 |
|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研究 | 第22-24页 |
| ·研究目的和选题依据 | 第22页 |
| ·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| 第22页 |
| ·研究框架与方法 | 第22-24页 |
| 第一部分 对学校体育伤害的风险识别的研究 | 第24-26页 |
| 1 研究方法 | 第24-25页 |
| ·文献资料法 | 第24页 |
| ·专家访谈法 | 第24页 |
| ·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方法 | 第24-25页 |
| 2 结果 | 第25-26页 |
| ·学校体育伤害风险调查的条目 | 第25-26页 |
| ·学校体育伤害风险检查表的形成(见附表 1) | 第26页 |
| 3 小结 | 第26页 |
| 第二部分 对学校体育伤害风险评估的研究 | 第26-32页 |
| 1 研究对象 | 第26页 |
| 2 研究方法 | 第26-28页 |
| ·抽样方法 | 第27页 |
| ·问卷发放与回收 | 第27页 |
| ·问卷的填写与评估方法 | 第27页 |
| ·数理统计法 | 第27-28页 |
| 3 结果与分析 | 第28-32页 |
| ·我国学校体育伤害事件的风险评估结果与分析 | 第28-31页 |
| ·大学教师问卷部分的学校体育伤害风险的评估 | 第28-29页 |
| ·中学教师问卷部分的学校体育伤害风险的评估 | 第29页 |
| ·小学教师问卷部分的学校体育伤害风险的评估 | 第29-31页 |
| ·我国学校体育伤害风险评估的问题 | 第31-32页 |
| ·我国学校体育伤害风险评估的意义、价值与方法择定 | 第31页 |
| ·我国学校体育伤害风险水平的确定与风险警示问题 | 第31-32页 |
| 4 小结 | 第32页 |
| 第三部分 对学校体育伤害风险应对的研究 | 第32-38页 |
| 1 研究方法 | 第32页 |
| ·文献资料法:同第一部分 | 第32页 |
| ·问卷调查法 | 第32页 |
| 2 学校体育伤害风险应对的结果与分析 | 第32-35页 |
| 3 学校体育伤害风险应对措施 | 第35-37页 |
| ·学校体育伤害风险应对的实践 | 第35-36页 |
| ·学校体育伤害风险防范方案的提出 | 第36-37页 |
| 4 小结与建议 | 第37-38页 |
| 全文总结论 | 第38-3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9-42页 |
| 致谢 | 第42-43页 |
| 附表 1 学校体育伤害风险检查表 | 第43-48页 |
| 附表 2 问卷具体发放的城市以及数量 | 第48-50页 |
| 附表 3 大学教师问卷部分学校体育伤害风险因子的评估结果(n=74) | 第50-53页 |
| 附表 4 中学教师问卷部分学校体育伤害风险因子的评估结果 | 第53-56页 |
| 附表 5 小学教师问卷部分学校体育伤害风险因子的评估结果 | 第56-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