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力学论文--固体力学论文--强度理论论文--断裂理论论文

含孔洞压力敏感性材料裂纹尖端渐近场的研究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8页
目录第8-11页
第1章 绪论第11-23页
 §1-1 工程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1-12页
 §1-2 裂纹尖端渐近场的研究现状第12-18页
  1-2-1 发展历程第12-13页
  1-2-2 奇异性第13-15页
  1-2-3 分区构造第15页
  1-2-4 起裂和破坏准则第15-16页
  1-2-5 发展方向第16-18页
 §1-3 本构理论的研究现状第18-20页
 §1-4 屈服理论的研究现状第20-22页
 §1-5 本文的主要工作第22-23页
第2章 新的屈服准则及本构方程第23-42页
 §2-1 概述第23页
 §2-2 本构理论及基本方程第23-25页
  2-2-1 本构理论第23-24页
  2-2-2 基本方程第24-25页
 §2-3 三类双参数屈服准则第25-29页
 §2-4 一个新的屈服准则第29-36页
  2-4-1 Gurson 理论的基本方程第29-30页
  2-4-2 基体材料的描述第30-31页
  2-4-3 球体含球形孔洞的描述第31-32页
  2-4-4 宏观应力及屈服函数第32-34页
  2-4-5 计算结果及讨论第34-36页
 §2-5 线性硬化条件下的本构方程第36-41页
  2-5-1 线性硬化系数的确定第36-37页
  2-5-2 本构方程的建立第37-40页
  2-5-3 本构方程的总结第40-41页
 §2-6 本章小结第41-42页
第3章 起始扩展裂纹尖端的渐近场第42-76页
 §3-1 概述第42页
 §3-2 渐近场的基本解第42-47页
  3-2-1 基本方程第42-43页
  3-2-2 屈服条件第43-44页
  3-2-3 基本解第44-46页
  3-2-4 待定系数的确定第46-47页
 §3-3 区域的连续条件第47-49页
 §3-4 控制参数的选取第49-50页
 §3-5 以 I 型为主裂纹尖端的渐近场第50-59页
  3-5-1 纯 I 型裂纹待定参数的确定第51-53页
  3-5-2 纯 I 型裂纹的渐近场解第53-55页
  3-5-3 I 型为主( M P=0.58)的渐近场解第55-59页
 §3-6 临界状态裂纹尖端的渐近场第59-65页
  3-6-1 当 m = 0时的渐近场解第61-62页
  3-6-2 当 m > 0时的渐近场解第62-65页
 §3-7 以 II 型为主裂纹尖端的渐近场第65-73页
  3-7-1 以 II 型为主裂纹待定参数的确定第65-66页
  3-7-2 纯 II 型裂纹的渐近场解第66-73页
 §3-8 奇异性讨论第73-75页
 §3-9 本章小结第75-76页
第4章 准静态扩展裂纹尖端的渐近场第76-110页
 §4-1 概述第76页
 §4-2 基本方程第76-79页
  4-2-1 本构方程第76-79页
  4-2-2 平衡方程第79页
  4-2-3 几何方程第79页
 §4-3 定常条件下物理量的表示第79-82页
  4-3-1 定常扩展的概念第79-81页
  4-3-2 矢量率及张量率的表示第81-82页
 §4-4 裂纹尖端的渐近场第82-89页
  4-4-1 奇异性量级分析第82-83页
  4-4-2 塑性区控制方程第83-87页
  4-4-3 弹性区控制方程第87-88页
  4-4-4 连续条件第88-89页
 §4-5 I 型裂纹的渐近场解第89-101页
  4-5-1 边界条件第89-90页
  4-5-2 初值计算第90-93页
  4-5-3 数值计算及结果分析第93-101页
 §4-6 II 型裂纹的渐近场解第101-109页
  4-6-1 边界条件及初值计算第101-102页
  4-6-2 数值计算及结果分析第102-109页
 §4-7 本章小结第109-110页
第5章 界面裂纹尖端的渐近场第110-125页
 §5-1 概述第110页
 §5-2 基本方程第110-112页
  5-2-1 本构方程第110-111页
  5-2-2 平衡方程第111页
  5-2-3 几何方程第111-112页
 §5-3 裂纹尖端的渐近场第112-115页
  5-3-1 奇异性量级分析第112页
  5-3-2 塑性区控制方程第112-113页
  5-3-3 弹性区控制方程第113-114页
  5-3-4 连续条件第114-115页
 §5-4 渐近场解第115-124页
  5-4-1 边界条件第115页
  5-4-2 初值计算第115-118页
  5-4-3 数值计算及结果分析第118-124页
 §5-5 本章小结第124-125页
第6章 结论第125-128页
 §6-1 工作总结第125-126页
 §6-2 创新成果第126-127页
 §6-3 研究展望第127-128页
参考文献第128-137页
致谢第137-138页
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138-139页

论文共13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公司治理的企业创新行为研究
下一篇:基于视觉信息的钢板连续生产线激光焊接关键技术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