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24页 |
导论 | 第24-37页 |
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| 第25-28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25-27页 |
·选题意义 | 第27-28页 |
第二节 当前研究现状及其研究视角 | 第28-34页 |
·国外研究述评 | 第29-30页 |
·国内研究述评 | 第30-33页 |
·对哲学民族性研究的评价 | 第33-34页 |
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| 第34-35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34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34页 |
·研究的重点、难点 | 第34-35页 |
第四节 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 | 第35-36页 |
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及不足 | 第36-37页 |
·创新之处 | 第36页 |
·不足之处 | 第36-37页 |
第一章 哲学的民族性的一般规定性 | 第37-76页 |
第一节 哲学的民族性的概念厘定 | 第37-51页 |
·哲学 | 第37-42页 |
·民族 | 第42-44页 |
·民族性 | 第44-48页 |
·哲学的民族性 | 第48-51页 |
第二节 哲学民族性的学理追溯 | 第51-58页 |
·哲学本体论的主张 | 第52-53页 |
·后现代哲学的主张 | 第53-55页 |
·文化人类学的主张 | 第55-57页 |
·文化哲学的主张 | 第57-58页 |
第三节 哲学民族性的内涵分析 | 第58-66页 |
·民族性是哲学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| 第58-59页 |
·哲学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精华 | 第59-61页 |
·哲学民族性与哲学时代性、世界性交相辉映 | 第61-64页 |
·哲学民族性的虚置前提:西方哲学范式 | 第64-66页 |
第四节 哲学民族性的实践本质 | 第66-70页 |
·实践:人的类本质的对象化活动 | 第67页 |
·民族实践:民族主体依据内在尺度改造客体的差异性活动 | 第67-69页 |
·哲学民族性是不同民族主体实践活动的沉淀和浓缩 | 第69-70页 |
第五节 哲学民族性的基本特征 | 第70-76页 |
·独一无二性 | 第70-71页 |
·相对稳定性 | 第71-73页 |
·范式多元化 | 第73-74页 |
·渐变发展性 | 第74-76页 |
第二章 哲学民族性的形成分析 | 第76-143页 |
第一节 哲学民族性的形成原因 | 第76-90页 |
·社会存在性因素 | 第77-82页 |
·社会意识性因素 | 第82-87页 |
·哲学家的主客观条件 | 第87-90页 |
第二节 哲学民族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| 第90-117页 |
·哲学民族性的准备阶段:民族的历史记忆和原始文化符号 | 第92-99页 |
·哲学民族性的形成阶段:世界三大哲学传统 | 第99-112页 |
·哲学民族性的发展阶段:哲学民族化和世界化 | 第112-117页 |
第三节 哲学民族性的不同形态 | 第117-143页 |
·东方哲学 | 第117-126页 |
·西方哲学 | 第126-136页 |
·东西方哲学的民族性比较 | 第136-143页 |
第三章 哲学民族性的内容和形式 | 第143-183页 |
第一节 哲学民族性的内容范畴 | 第143-157页 |
·本体论的民族性 | 第143-148页 |
·认识论的民族性 | 第148-154页 |
·价值论的民族性 | 第154-157页 |
第二节 哲学民族性的表现形式 | 第157-162页 |
·哲学旨趣的民族性 | 第157-158页 |
·哲学话语体系的民族性 | 第158-159页 |
·哲学思维方式的民族性 | 第159-161页 |
·哲学体裁和风格的民族性 | 第161-162页 |
第三节 哲学民族性的异同分析 | 第162-166页 |
·各有长短的独特差异个性 | 第162-163页 |
·大同与小异的哲学家族相似性 | 第163-165页 |
·“去西方哲学范式”的哲学多元共识和互补格局 | 第165-166页 |
第四节 哲学民族性和文化民族性 | 第166-183页 |
·文化与民族的深刻关联 | 第167-170页 |
·文化民族性的内涵和结构 | 第170-171页 |
·文化民族性的实践化本质:哲学民族性的根基和土壤 | 第171-173页 |
·文化民族性的理论化形式:哲学民族性的思想源泉 | 第173-183页 |
第四章 哲学民族性的当代时空境遇 | 第183-231页 |
第一节 哲学民族性与现代性 | 第183-205页 |
·现代性的批判理论 | 第184-190页 |
·对现代性本质的哲学解读 | 第190-194页 |
·当代哲学民族性反思现代性的基本思路 | 第194-205页 |
第二节 哲学民族性与全球化 | 第205-219页 |
·全球化:民族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的空间场域 | 第205-208页 |
·对全球化本质的哲学分析 | 第208-211页 |
·全球化时代哲学民族性的理论与实践 | 第211-219页 |
第三节 哲学民族性与民族主义 | 第219-231页 |
·民族主义:作为意识形态的民族性 | 第219-220页 |
·对民族主义本质的哲学分析 | 第220-226页 |
·哲学民族性对民族主义的反思和批判 | 第226-231页 |
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特色 | 第231-292页 |
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特色的一般规定 | 第232-239页 |
·基本内涵 | 第232-234页 |
·合法性依据 | 第234-237页 |
·表现形式 | 第237-239页 |
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特色的理论维度 | 第239-249页 |
·理论要义:实践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| 第240-242页 |
·理论形式: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本国话 | 第242-244页 |
·理论路径:结合各国的民族传统哲学和文化 | 第244-246页 |
·理论飞跃:实践诉求—理论指导—现代化实践——新理论 | 第246-249页 |
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特色的实践维度 | 第249-263页 |
·实践指南: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| 第249-252页 |
·实践主题:世界历史时代各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实践 | 第252-255页 |
·实践路径:结合社会主义各国的具体实际 | 第255-259页 |
·实践探索: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的历史逻辑和实践进程 | 第259-263页 |
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鲜明中国特色 | 第263-292页 |
·面向中国问题的理论特色 | 第265-272页 |
·探寻中国道路的实践特色 | 第272-282页 |
·彰显中国模式的民族特色 | 第282-288页 |
·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色 | 第288-292页 |
第六章 当代中国哲学研究:经验、问题和前沿思考 | 第292-311页 |
第一节 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基本经验 | 第292-297页 |
·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,形成了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| 第293-295页 |
·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理性审视和现代转型 | 第295-296页 |
·对西方哲学全面而细致的研究 | 第296-297页 |
第二节 当代中国哲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97-303页 |
·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98-300页 |
·中国传统哲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300-303页 |
·西方哲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303页 |
第三节 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前沿思考 | 第303-311页 |
·中西马三大哲学的对话与贯通 | 第304-305页 |
·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哲学 | 第305-311页 |
结语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| 第311-31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12-321页 |
后记 | 第321-32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32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