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一、绪论 | 第10-17页 |
(一)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(二)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 理论意义 | 第11页 |
2. 实践意义 | 第11页 |
3. 政策意义 | 第11-12页 |
(三) 研究内容 | 第12页 |
(四) 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 文献研究法 | 第12页 |
2. 深度访谈法 | 第12-13页 |
3. 问卷调查法 | 第13页 |
4. 参与观察法 | 第13页 |
(五) 概念界定 | 第13-14页 |
1. 大学生村官 | 第13页 |
2. 社会适应 | 第13-14页 |
(六) 文献回顾和理论视角 | 第14-17页 |
1. 社会适应的理论 | 第14-15页 |
2. 大学生村官适应的研究 | 第15-17页 |
二、大学生村官社会适应状况调查与分析 | 第17-35页 |
(一) 背景及样本介绍 | 第17页 |
(二)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| 第17页 |
(三) 调查结果与分析 | 第17-32页 |
1. 工作适应情况 | 第17-24页 |
2. 环境适应情况 | 第24-28页 |
3. 心理适应情况 | 第28-32页 |
4. 文化适应情况 | 第32页 |
(四) 基本结论 | 第32-35页 |
1. 大学生村官体现出一定的社会适应性 | 第32-33页 |
2. 大学生村官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 | 第33-35页 |
三、大学生村官适应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5-41页 |
(一) 大学生村官适应不良的主观因素 | 第35-38页 |
1. 报考初衷有偏差 | 第35-36页 |
2. 自我定位较模糊 | 第36页 |
3. 自身期望值过高 | 第36-37页 |
4. 专业技能不了解 | 第37页 |
5. 调适能力比较差 | 第37-38页 |
(二) 大学生村官适应不良的客观因素 | 第38-40页 |
1. 农村大环境因素 | 第38-39页 |
2. 政府管理因素 | 第39-40页 |
(四) 小结 | 第40-41页 |
四、对策与建议 | 第41-49页 |
(一) 政策层面: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配套政策 | 第41-43页 |
1. 完善大学生村官选聘机制 | 第41-42页 |
2. 强化大学生村官考评机制 | 第42页 |
3. 增强大学生村官保障机制 | 第42-43页 |
(二) 培养管理层面:优化大学生村官的培养管理体系 | 第43-45页 |
1. 探索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模式 | 第43-44页 |
2. 健全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机制 | 第44-45页 |
(三) 社会支持层面:建立多层次的社会支持网络 | 第45-46页 |
1. 媒体宣传角度 | 第45-46页 |
2. 高校指导角度 | 第46页 |
3. 政策完善角度 | 第46页 |
4. 家庭支持角度 | 第46页 |
(四) 村官自身层面:提升大学生村官的自身工作能力 | 第46-49页 |
1. 明确自身的定位 | 第47页 |
2. 培养良好的心态 | 第47页 |
3. 熟悉农村的情况 | 第47-48页 |
4. 提高交际能力 | 第48-49页 |
五、结论与展望 | 第49-51页 |
(一) 主要结论 | 第49-50页 |
(二) 未来展望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3页 |
致谢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