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5页 |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目录 | 第7-10页 |
1. 引言 | 第10-20页 |
·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10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9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9页 |
·论文研究的创新和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·创新点 | 第19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2. 创新人才的素质及其作用 | 第20-26页 |
·创新人才的内涵 | 第20页 |
·创新人才的特征 | 第20-22页 |
·较强的创新意识 | 第20页 |
·合理的知识结构 | 第20-21页 |
·创新的能力 | 第21页 |
·健全的人格 | 第21-22页 |
·创新人才的素质 | 第22-24页 |
·崇高的理想信念 | 第22页 |
·创新的精神、思维和能力 | 第22-23页 |
·健康的身心素质 | 第23-24页 |
·创新人才培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| 第24-26页 |
·创新人才培养是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 | 第24页 |
·创新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| 第24-25页 |
·创新人才是实现科学发展、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力量 | 第25页 |
·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科学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| 第25-26页 |
3 加强与改进大学德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内在要求 | 第26-34页 |
·德育的内涵 | 第26页 |
·大学德育的特点 | 第26-27页 |
·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| 第26页 |
·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 | 第26-27页 |
·综合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| 第27页 |
·大学德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| 第27-29页 |
·崇高理想信念的导向作用 | 第27-28页 |
·培养创新精神、思维和能力 | 第28-29页 |
·培养健康的身心素质 | 第29页 |
·大学德育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缺失 | 第29-34页 |
·“育人为本,德育为先”的理念没有完全得到贯彻落实 | 第29-30页 |
·德育与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着“两张皮”现象 | 第30-31页 |
·大学德育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缺失的原因分析 | 第31-34页 |
4 围绕创新人才培养,加强和改进大学德育工作 | 第34-48页 |
·转变德育观念,确立符合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观念 | 第34-35页 |
·确立创新的德育观念 | 第34页 |
·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念 | 第34-35页 |
·优化德育环境,变被动利用为自主选择 | 第35-37页 |
·优化德育环境的原则 | 第36页 |
·优化德育环境的措施 | 第36-37页 |
·丰富德育内容,重视创新人才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| 第37-39页 |
·突出德育的核心内容 | 第37-38页 |
·开发德育新的分支学科 | 第38-39页 |
·创新德育模式,变灌输性为渗透性 | 第39-41页 |
·德育模式的发展趋势 | 第39-40页 |
·转变德育模式的措施 | 第40-41页 |
·拓宽德育渠道,变单线型为网络型 | 第41-42页 |
·建设创新的校园文化 | 第41页 |
·开展多样性活动 | 第41页 |
·加强传媒渠道建设 | 第41-42页 |
·合理利用网络渠道 | 第42页 |
·开发学生自我教育功能,变被动型为主体型 | 第42-44页 |
·我国传统教育的特点 | 第42-43页 |
·培养学生的主体性,开发学生自我教育 | 第43-44页 |
·区分德育对象,变整合型为层次型 | 第44-45页 |
·根据特点区分德育对象 | 第44-45页 |
·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 | 第45页 |
·德育的发展要与个体的需求和社会实际相结合 | 第45页 |
·落实德育责任,变自发型为自觉型 | 第45-48页 |
·签订目标责任书,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 | 第46页 |
·实行中层以上干部联系包干管理学生制度,确保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| 第46页 |
·实行学生德育工作年级组长和辅导员负责制 | 第46-47页 |
·落实班主任负责制,发挥学生党员、干部的管理作用 | 第47-48页 |
结语 | 第48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2页 |
作者简历 | 第52-53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