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引言 | 第11-13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问题 | 第13-26页 |
·“梁丽案”相关研究 | 第13-14页 |
·话语分析概述 | 第14-19页 |
·心理学的话语转向 | 第14-15页 |
·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——建构主义 | 第15-16页 |
·话语分析的基本假设 | 第16页 |
·话语分析的基本问题 | 第16-17页 |
·话语分析的重要概念 | 第17-19页 |
·话语分析的实施步骤 | 第19页 |
·社会认同概述 | 第19-24页 |
·社会认同理论的内涵 | 第19-20页 |
·内群体偏爱与自尊假设 | 第20-22页 |
·弱势群体与外群体偏爱 | 第22-24页 |
·研究问题 | 第24-25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25-26页 |
第二章 研究方法 | 第26-29页 |
·研究一的研究方法 | 第26-27页 |
·研究材料 | 第26页 |
·访谈对象 | 第26-27页 |
·访谈与转录 | 第27页 |
·研究二的研究方法 | 第27-29页 |
·研究材料 | 第27-28页 |
·访谈对象 | 第28页 |
·访谈与转录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研究一:罪与非罪的建构差异 | 第29-58页 |
·罪与非罪的建构路径 | 第30-46页 |
·法律标准的建构 | 第30-33页 |
·事件情节的建构 | 第33-42页 |
·有罪判断与道德规则 | 第42-46页 |
·事实与人物的重生 | 第46-53页 |
·事实的重生 | 第46-49页 |
·人物的重生 | 第49-53页 |
·判断的动摇与坚定 | 第53-58页 |
第四章 研究二:内群体消极事件的建构与群体身份 | 第58-75页 |
·建构中的群体身份 | 第58-68页 |
·“越位”的工作守则 | 第58-63页 |
·群体内的“积极区分” | 第63-68页 |
·群体身份的建构 | 第68-75页 |
第五章 总结 | 第75-79页 |
·结论 | 第75-77页 |
·罪与非罪的建构差异 | 第75-76页 |
·内群体消极事件的建构与群体身份 | 第76-77页 |
·不足 | 第77-78页 |
·研究方法的应用 | 第77页 |
·样本的选取 | 第77页 |
·文本选取的“误差” | 第77-78页 |
·创新之处 | 第78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2页 |
附录 1:清洁工梁丽拾金案阅读材料 | 第82-84页 |
附录 2:罪与非罪判断的建构差异访谈提纲 | 第84-86页 |
附录 3:内群体成员的事件建构与群体身份访谈提纲 | 第86-89页 |
附录 4-1:罪与非罪的判断原因 | 第89-91页 |
附录 4-2:6 位访谈对象对梁丽行为部分的转述 | 第91-92页 |
附录 4-3:4 位清洁工访谈对象对部分事件情节的观点 | 第92-93页 |
附录 4-4:清洁工王阿姨的谈话片段 | 第93-95页 |
致谢 | 第95-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