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绪论 | 第9-12页 |
一、 社会背景——关注随迁农民工子女 | 第9-10页 |
二、 研究意义——“身份”建构和身份政治的双重意义 | 第10-12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——随迁农民工子女身份 | 第12-28页 |
一、 身份的理论框架 | 第12-20页 |
(一) 身份建构的三个层次 | 第12-17页 |
(二) 身份政治的运作方式——微观、中观和宏观的不同策略 | 第17-20页 |
二、 随迁农民工子女的“身份”研究 | 第20-26页 |
(一) 第一阶段:“农民工”身份研究 | 第20-24页 |
(二) 第二阶段:随迁农民工子女身份研究 | 第24-26页 |
三、 本文的研究问题 | 第26-28页 |
第二章 研究概况:L 村的个案研究 | 第28-31页 |
一、 研究场所 | 第28页 |
二、 研究对象 | 第28-29页 |
三、 研究方法 | 第29-31页 |
(一) 资料收集 | 第29页 |
(二) 资料分析 | 第29-31页 |
第三章 日常生活的个体身份危机 | 第31-45页 |
一、 身份表演的“舞台”——L 村的随迁农民工子女 | 第31-32页 |
二、 日常生活中的个体身份策略 | 第32-37页 |
(一) 日常生活——平稳的个体身份 | 第33-36页 |
(二) 社会互动中的摩擦——个体身份差异 | 第36-37页 |
三、 个体身份危机——否定性与消极性 | 第37-45页 |
(一) 生活动荡——否定性身份危机 | 第38-41页 |
(二) 发展限制——消极性身份危机 | 第41-45页 |
第四章 外地人——群体身份的凸显 | 第45-54页 |
一、 姆庇之家——群体身份的动机 | 第45-46页 |
二、 边界的出现——群体身份的激活 | 第46-49页 |
(一) “社会边界”——身份互动策略的危机 | 第47-48页 |
(二) “符号边界”——身份表述策略的危机 | 第48-49页 |
(三) 边界的运作——群体身份策略 | 第49页 |
三、 类化、认同与比较——群体身份的形成 | 第49-54页 |
(一) 群体身份的呈现——“外地人” | 第49-50页 |
(二) “外地人”的产生过程——关键情境下的类化、认同与比较 | 第50-54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54-61页 |
一、 随迁农民工子女的身份政治——“生活政治”与“解放政治” | 第54-59页 |
(一) 身份背后的政治:政治、文化、经济维度的不平等 | 第54-55页 |
(二) 身份政治策略——向上流动的“生活政治” | 第55-57页 |
(三) 身份政治的“停滞”——难以实现的身份解放 | 第57-58页 |
(四) 本文的结论 | 第58-59页 |
二、 对社会工作服务的建议 | 第59-60页 |
三、 研究局限性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