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--各种类型园林论文

北京传统庭园空间中微气候营造初探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7页
目录第7-11页
1 绪论第11-20页
   ·研究背景第11页
   ·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·研究综述第12-15页
     ·研究对象第12-13页
     ·研究范围第13-15页
   ·当代研究第15-18页
     ·国际上对微气候的研究第15页
     ·我国对微气候的研究第15-18页
   ·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8页
     ·研究思路第18页
     ·研究方法第18页
   ·研究框架第18-20页
2 北京传统庭园空间及其构成第20-35页
   ·庭园的解读第20-26页
     ·庭园的形成第20-23页
     ·庭园空间的构成第23-26页
   ·北京传统庭园空间第26-35页
     ·北京传统庭园的空间第27-28页
     ·庭园的构成第28-33页
     ·庭园的功能第33-34页
     ·庭园的分类第34-35页
3 北京的气候及微气候第35-47页
   ·大气候第35-38页
     ·大气候第35-36页
     ·北京的气候特征第36-38页
   ·中气候第38-40页
     ·中气候第38页
     ·北京的中气候特征第38-40页
   ·地区气候第40-41页
     ·地区气候第40页
     ·北京的地区气候第40-41页
   ·微气候第41-43页
     ·微气候第41-42页
     ·北京的理想微气候第42-43页
   ·气候、微气候与园林庭园第43-47页
     ·对理想外部空间的向往——园林第43页
     ·传统园林的营造开始——风水说第43-44页
     ·传统园林的传承思想——儒、释、道第44页
     ·传统庭园空间与微气候第44-47页
4.园林要素及要素组与微气候第47-70页
   ·园林要素第47-57页
     ·山第47-52页
     ·水第52-53页
     ·石第53-54页
     ·植物第54-55页
     ·园林建筑第55-57页
   ·园林要素组第57-69页
     ·分隔作用要素组第58-63页
     ·联系作用要素组第63-67页
     ·装饰作用要素组第67-69页
   ·总结第69-70页
5.空间单元与微气候第70-80页
   ·不同类型的空间单元与微气候第70-76页
     ·封闭性动态空间单元第70-71页
     ·封闭性静态空间单元第71-72页
     ·半封闭性动态空间单元第72页
     ·半封闭性静态空间单元第72-73页
     ·开放性动态空间单元第73-74页
     ·开放性静态空间单元第74-76页
   ·空间单元的布局形式与微气候第76-78页
     ·位置第76-77页
     ·尺度第77页
     ·朝向第77-78页
     ·密度第78页
   ·总结第78-80页
6.庭园的景观类型与微气候第80-85页
   ·塑造地域性景观特征的庭园微气候营造第80-83页
     ·山峦景观类型第80-81页
     ·台地景观类型第81-82页
     ·山地景观类型第82页
     ·水池景观类型第82-83页
   ·庭园的微气候营造表达地域性的自然观第83-84页
   ·总结第84-85页
7.营造微气候的庭园空间模式推导第85-94页
   ·庭园不同空间层面与微气候第85-86页
   ·庭园空间中对微气候的营造第86-87页
     ·减少热量损失第86页
     ·增加制冷机会第86-87页
     ·增加空气流动性第87页
     ·减少其他不利因素第87页
     ·自然储存机会第87页
   ·微气候营造的理想模式第87-91页
     ·园林要素第88页
     ·园林要素组第88-89页
     ·空间单元第89-90页
     ·庭园空间第90-91页
   ·微气候理想模式的时空适用性探讨第91-94页
     ·时间的适应性第91-93页
     ·空间的适应性第93-94页
8.园林与微气候的营造对当代园林的启示第94-98页
   ·基于地域气候特征的营造第94-95页
     ·顺应第94页
     ·利用第94-95页
     ·营造第95页
   ·微气候对北京城市的作用探讨第95-97页
     ·北京的城市空间中的作用第95-97页
     ·北京社会文化的作用第97页
   ·总结第97-98页
参考文献第98-100页
图表目录第100-105页
个人简介第105-106页
导师简介第106-107页
获得成果目录第107-108页
致谢第108页

论文共10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贵州雷山县苗族聚落景观研究
下一篇:“与古为新”视角下北京历史遗迹公园改造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