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1. 前言 | 第9-16页 |
·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| 第9-10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·研究问题的提出 | 第10页 |
·研究综述 | 第10-13页 |
·有关历史遗产保护的研究综述 | 第10-11页 |
·“与古为新”理念在历史遗迹公园改造设计中的运用 | 第11-12页 |
·传统造园艺术在历史名园改造中的运用研究成果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| 第13页 |
·研究的内容 | 第13页 |
·研究的意义 | 第13页 |
·研究方法与思路 | 第13-1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3-15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15-16页 |
2. 相关概念解释与研究范围界定 | 第16-18页 |
·相关概念阐述 | 第16页 |
·历史遗存 | 第16页 |
·历史文化遗产 | 第16页 |
·历史名园 | 第16页 |
·文物保护单位 | 第16页 |
·研究范围的界定 | 第16-1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7-18页 |
3. 北京历史遗迹公园的价值与现状概述 | 第18-27页 |
·北京历史遗迹公园的价值 | 第18-20页 |
·历史文化价值 | 第18页 |
·艺术价值 | 第18-19页 |
·科学价值 | 第19页 |
·旅游价值 | 第19页 |
·生态价值 | 第19-20页 |
·北京历史遗迹公园的现状概述 | 第20-24页 |
·北京历史遗迹公园的分类 | 第20-22页 |
·北京历史遗迹公园的特点 | 第22-24页 |
·北京历史遗迹公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| 第24-2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4. “与古为新”与北京历史遗迹公园的改造 | 第27-31页 |
·“与古为新”的提出与内涵 | 第27页 |
·“与古为新”与“修旧如旧”、“整旧如新” | 第27页 |
·“与古为新”理念对北京历史遗迹公园改造的指导意义 | 第27-28页 |
·“与古为新”理念的理论基础 | 第28-30页 |
·有机更新理论 | 第28-29页 |
·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9页 |
·文脉主义理论 | 第29-3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5. “与古为新”理念在北京历史遗迹公园改造设计中的策略探析 | 第31-63页 |
·“与古为新”理念在北京历史遗迹公园改造设计中的基本原则 | 第31-33页 |
·保护 | 第31页 |
·传承 | 第31-32页 |
·创新 | 第32页 |
·流变 | 第32-33页 |
·基于符号层面的“与古为新”视角下历史遗迹公园改造设计研究 | 第33-34页 |
·基于文化层面的“与古为新”视角下历史遗迹公园改造设计研究 | 第34-37页 |
·基于语言层面的“与古为新”视角下历史遗迹公园改造设计研究 | 第37-38页 |
·“与古为新”理念在北京历史遗迹公园改造设计中的基本方法 | 第38-51页 |
·整体性保护与原真性保护 | 第38-39页 |
·把握历史遗迹公园中的“意” | 第39-41页 |
·传承中国传统造园手法 | 第41-45页 |
·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园林符号 | 第45-50页 |
·应用现代工艺与新材料 | 第50-51页 |
·“与古为新”理念在北京历史遗迹公园改造设计中的具体内容 | 第51-62页 |
·“与古为新”理念在北京历史遗迹公园植物改造中的应用 | 第51-54页 |
·“与古为新”理念在北京历史遗迹公园建筑改造中的应用 | 第54-57页 |
·“与古为新”理念在北京历史遗迹公园水体改造中的应用 | 第57-58页 |
·“与古为新”理念在北京历史遗迹公园地形改造中的应用 | 第58-59页 |
·“与古为新”理念在北京历史遗迹公园小品改造中的应用 | 第59-6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6. 案例分析 | 第63-68页 |
·历史背景 | 第63页 |
·现状研究 | 第63页 |
·设计简介 | 第63-64页 |
·成功经验 | 第64-66页 |
·月坛公园改造中的不足 | 第66-6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7. 结论与展望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2页 |
附表 | 第72-83页 |
个人简介 | 第83-84页 |
导师简介 | 第84-85页 |
获得成果目录 | 第85-86页 |
致谢 | 第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