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0-12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0-11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2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4 创新之处 | 第13-14页 |
1.4.1 研究视角创新 | 第13页 |
1.4.2 研究内容创新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统路径——国家法 | 第14-20页 |
2.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现状 | 第14-16页 |
2.1.1 国家立法 | 第14-16页 |
2.1.2 地方立法 | 第16页 |
2.2 国家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局限性分析 | 第16-20页 |
2.2.1 一个案例引发的思考 | 第16-17页 |
2.2.2 国家法的社会调整功能有限 | 第17-18页 |
2.2.3 国家法具有滞后性 | 第18页 |
2.2.4 国家法程序局而不终 | 第18-19页 |
2.2.5 国家法的社会调控成本较高 | 第19-20页 |
第三章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拓宽路径——民间法 | 第20-30页 |
3.1 民间法的界定与类型 | 第20-21页 |
3.1.1 民间法的内涵界定 | 第20页 |
3.1.2 民间法的类型 | 第20-21页 |
3.2 民间法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能性 | 第21-23页 |
3.2.1 民间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成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| 第21-22页 |
3.2.2 民间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共同的地域性 | 第22页 |
3.2.3 民间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天然的民族心理性 | 第22-23页 |
3.3 民间法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适宜性 | 第23-24页 |
3.3.1 民间法的本质及形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源泉 | 第23页 |
3.3.2 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关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 | 第23-24页 |
3.3.3 民间法的相对变迁理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依据 | 第24页 |
3.4 民间法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性 | 第24-28页 |
3.4.1 民间法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例——大足石刻及宝顶香会 | 第24-26页 |
3.4.2 民间法的现实性分析 | 第26-28页 |
3.5 民间法对于国家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作用 | 第28-30页 |
3.5.1 补充作用 | 第28-29页 |
3.5.2 评判与修正作用 | 第29-30页 |
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民间法的适用困境 | 第30-35页 |
4.1 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对民间法的冲击 | 第30-31页 |
4.1.1 软化民间法的强制力 | 第30页 |
4.1.2 削弱民间法的渗透力 | 第30-31页 |
4.2 民间法自身的局限性 | 第31-32页 |
4.2.1 内容良莠不齐 | 第31页 |
4.2.2 适用范围有限 | 第31-32页 |
4.2.3 强制力较弱 | 第32页 |
4.3 民间法在法治建设过程中被忽视 | 第32-34页 |
4.3.1 学术界漠视对民间法的研究 | 第32-33页 |
4.3.2 立法中忽视对民间法精神的引入 | 第33页 |
4.3.3 司法实践中轻视对民间法的适用 | 第33-34页 |
4.4 传承人的减少削弱了民间法的有生力量 | 第34-35页 |
第五章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民间法的适用思路 | 第35-41页 |
5.1 明确民间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定位 | 第35页 |
5.2 加强民间法自身的完善 | 第35-36页 |
5.3 在立法中适当引入民间法的精神 | 第36-37页 |
5.4 运用司法制度充分发挥民间法的作用 | 第37-39页 |
5.4.1 建立健全案例指导制度 | 第37-38页 |
5.4.2 建立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| 第38-39页 |
5.5 借助民间法建立有效的传承机制 | 第39页 |
5.6 加强对民间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 | 第39-41页 |
结语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5页 |
致谢 | 第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