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中职学前教育课程管理研究--以艺术教育课程建设为例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第一章 前言 | 第11-16页 |
| ·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·选题背景 | 第11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3页 |
| ·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2页 |
| ·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2-13页 |
| ·本文研究的方法、目的及主要创新点 | 第13-14页 |
| ·本文的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| ·本文的研究目的 | 第14页 |
| ·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| 第14页 |
| ·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框架 | 第14-16页 |
| 第2章 理论分析 | 第16-20页 |
| ·创新能力概述 | 第16-18页 |
| ·创新能力概念界定 | 第16页 |
| ·创新能力的思想基础 | 第16页 |
| ·艺术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| 第16-17页 |
| ·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| 第17-18页 |
| ·现代教育理论中涉及中职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| 第18-20页 |
| ·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| 第18页 |
| ·课程改革理论 | 第18-20页 |
| 第3章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教学现状 | 第20-26页 |
| ·目前学前教育课程设置问题 | 第20-24页 |
| ·课程目标定位不准,培养方向不明确 | 第20-21页 |
| ·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、合理性、系统性 | 第21-22页 |
| ·课程内容与现实发展不相适应 | 第22页 |
| ·教学方式、方法不当 | 第22-23页 |
| ·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| 第23页 |
| ·教学方式、评价方式单一 | 第23-24页 |
| ·学前教育课程设置非科学性的原因分析 | 第24-26页 |
| ·观念原因 | 第24页 |
| ·师资力量不足 | 第24-25页 |
| ·学生个体差异原因 | 第25页 |
| ·学校教学设备设施条件受限 | 第25-26页 |
| 第4章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课程改革 | 第26-37页 |
| ·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| 第26页 |
| ·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| 第26页 |
| ·未来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 | 第26页 |
| ·学前教育艺术课程的目标定位 | 第26-28页 |
| ·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| 第26-27页 |
| ·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的培养目标 | 第27-28页 |
| ·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课程内容改革 | 第28-32页 |
| ·课程体系建设 | 第28-31页 |
| ·课程内容整合与实践 | 第31-32页 |
| ·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| 第32-33页 |
| ·课程教学手段、方法改革 | 第33-35页 |
| ·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,实现艺术教育课堂教学 | 第33页 |
| ·科学选择教学方法 | 第33-35页 |
| ·课程教学条件改善 | 第35页 |
| ·加强教材使用与建设 | 第35页 |
| ·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| 第35页 |
| ·课程的评价、评估体系 | 第35-36页 |
| ·评价内容 | 第35页 |
| ·评价功能 | 第35-36页 |
| ·评价的鼓励机制 | 第36页 |
| ·评价的反馈机制 | 第36页 |
| ·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| 第36-37页 |
| 第5章 搭建学生艺术实践创新能力平台 | 第37-39页 |
| ·创新学生艺术实践活动机制 | 第37页 |
| ·搭建提升学生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的“四大平台” | 第37-39页 |
| ·创作与表演平台 | 第37-38页 |
| ·教学作品创作平台 | 第38页 |
| ·社团与俱乐部平台 | 第38-39页 |
| ·社区活动平台 | 第39页 |
| 主要结论及展望 | 第39-4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1-43页 |
|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| 第43-44页 |
| 后记 | 第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