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4页 |
| ·带式输送机的发展 | 第10页 |
| ·多滚筒驱动带式输送机的提出背景及布置形式 | 第10-11页 |
| ·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4页 |
| ·驱动力分分配系数 | 第11页 |
| ·驱动滚筒的位置选择 | 第11-14页 |
| 第二章 驱动滚筒的基本特性 | 第14-18页 |
| ·摩擦驱动理论 | 第14-15页 |
| ·驱动滚筒影响驱动力的因素 | 第1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5-18页 |
| 第三章 紧凑型双滚筒驱动的基本特性 | 第18-40页 |
| ·各滚筒牵引系数和总牵引系数以及驱动力的分配系数的关系 | 第18-20页 |
| ·驱动力分配系数的合理值确定 | 第20-27页 |
| ·拉紧装置确定 | 第20-21页 |
| ·满载工况时,各滚筒正常运行时的利用角的关系 | 第21-23页 |
| ·分析并确定驱动滚筒利用角的最佳值 | 第23-24页 |
| ·摩擦系数μ对驱动力分配系数λ的影响 | 第24-27页 |
| ·驱动装置对牵引力的调节 | 第27-32页 |
| ·驱动滚筒功率的分配 | 第27-29页 |
| ·牵引力与驱动装置特性的关系 | 第29-32页 |
| ·头部双滚筒计算实例 | 第32-38页 |
| ·驱动力分配系数按分析确定值计算 | 第32-34页 |
| ·驱动力分配系数按 2:1 计算 | 第34-36页 |
| ·驱动力分配系数 1时 | 第36-3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8-40页 |
| 第四章 离散型双滚筒驱动 | 第40-52页 |
| ·驱动力分配系数λ与各滚筒牵引系数以及总牵引系数的关系 | 第40-41页 |
| ·驱动力分配系数λ合理值确定 | 第41-45页 |
| ·分析各滚筒的在正常工况下利用角变化情况 | 第41-42页 |
| ·头尾和头部布置形式的最大张力比较 | 第42-43页 |
| ·头尾双滚筒驱动的驱动分配系数的确定 | 第43-45页 |
| ·驱动功率分配 | 第45-46页 |
| ·头尾双滚筒驱动计算实例 | 第46-51页 |
| ·驱动力分配系数按分析确定值计算 | 第46-48页 |
| ·牵引力分配系数 2时计算 | 第48-49页 |
| ·牵引力分配系数 1时 | 第49-5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| 第五章 驱动技术 | 第52-64页 |
| ·带式输送机驱动装置要求 | 第52页 |
| ·带式输送机的启动过程 | 第52-55页 |
| ·启动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| 第55-63页 |
| ·电动机全压直接启动 | 第55-57页 |
| ·三相异步电机的机械特性 | 第55页 |
| ·电机仿真 | 第55-57页 |
| ·电机+液力耦合器+减速机 | 第57-59页 |
| ·变频调速 | 第59-63页 |
| ·U/f 控制 | 第60-61页 |
| ·矢量控制变频调速系统 | 第61-6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| 第六章 多滚筒带式输送机的仿真 | 第64-80页 |
| ·仿真思想 | 第64-65页 |
| ·模型的分析与建立 | 第65-70页 |
| ·输送带的动力学特性 | 第65页 |
| ·输送带的粘弹性模型 | 第65-66页 |
| ·模型参数的确定 | 第66-67页 |
| ·基本假设 | 第67页 |
| ·输送带回转系统动力学模型 | 第67-68页 |
| ·建立输送机动力学方程 | 第68-70页 |
| ·系统参数的确定 | 第70-72页 |
| ·单元质量 mi | 第70页 |
| ·单元刚度 K | 第70-71页 |
| ·单元阻尼系数 C | 第71页 |
| ·单元阻力 wi | 第71-72页 |
| ·仿真实例 | 第72-78页 |
| ·仿真程序的建立 | 第72-75页 |
| ·仿真参数的设置 | 第75页 |
| ·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| 第75-7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8-80页 |
|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| 第80-82页 |
| ·综合全文结论 | 第80页 |
| ·展望 | 第80-8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2-84页 |
| 致谢 | 第84-86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86-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