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2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2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3-17页 |
·国外全球碳排放与气候变化 | 第13-14页 |
·国外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进展 | 第14-15页 |
·国外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进展 | 第15页 |
·国内全球碳排放与气候变化 | 第15-16页 |
·国内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进展 | 第16页 |
·国内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进展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目的意义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方案设计 | 第18-22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8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8-21页 |
·研究技术路线 | 第21-22页 |
·本文创新点 | 第22页 |
第2章 不同猕猴桃果园生态系统碳循环体系构建与种植管理模式分析 | 第22-28页 |
·研究区域概况 | 第22-23页 |
·不同猕猴桃果园生态系统碳循环体系构建 | 第23-25页 |
·传统散户种植模式碳循环体系构建 | 第23-24页 |
·规模化种植模式碳循环体系构建 | 第24-25页 |
·不同猕猴桃果园生态系统种植管理模式 | 第25-28页 |
·传统散户种植模式种植管理模式 | 第25-26页 |
·规模化种植模式种植管理模式 | 第26-27页 |
·不同猕猴桃果园生态系统种植管理模式比较 | 第27-28页 |
第3章 不同猕猴桃果园生态系统中碳的源汇分析 | 第28-36页 |
·传统散户种植模式碳的源汇分析 | 第28-31页 |
·碳源分类 | 第28页 |
·排碳估算 | 第28-29页 |
·碳汇估算 | 第29-31页 |
·规模化种植模式碳的源汇分析 | 第31-33页 |
·碳源分类 | 第31页 |
·排碳估算 | 第31-32页 |
·碳汇估算 | 第32-33页 |
·不同种植模式碳的源汇分析结果 | 第33-36页 |
·碳源分析结果 | 第33-34页 |
·碳汇分析结果 | 第34-36页 |
·小结 | 第36页 |
第4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猕猴桃果园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仿真模型设计 | 第36-45页 |
·理论基础 | 第36-38页 |
·系统仿真 | 第36-37页 |
·系统动力学 | 第37页 |
·STELLA软件特点 | 第37-38页 |
·猕猴桃果园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仿真模型设计 | 第38-42页 |
·碳汇能力模型因果关系分析 | 第38-41页 |
·因果反馈回路介绍 | 第39-40页 |
·因果反馈回路分析 | 第40-41页 |
·碳汇能力仿真模型总体结构框架设计 | 第41-42页 |
·模型子模块的介绍 | 第42-45页 |
·人口因素模块 | 第42-43页 |
·猕猴桃产量状况模块 | 第43页 |
·猕猴桃收入模块 | 第43页 |
·猕猴桃能源消费模块 | 第43-44页 |
·猕猴桃减排模块 | 第44页 |
·猕猴桃管理投入模块 | 第44-45页 |
·猕猴桃碳汇模块 | 第45页 |
第5章 不同猕猴桃果园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仿真模型的应用 | 第45-51页 |
·模型条件假设 | 第45-46页 |
·模型检验 | 第46-47页 |
·表达准确性 | 第46页 |
·模型有效性 | 第46-47页 |
·灵敏性分析 | 第47页 |
·传统散户种植模式碳汇能力仿真模型 | 第47-48页 |
·系统仿真流程图 | 第47页 |
·模型方程式 | 第47页 |
·参数说明 | 第47-48页 |
·仿真结果 | 第48页 |
·规模化种植模式碳汇能力仿真模型 | 第48-49页 |
·系统仿真流程图 | 第48页 |
·模型方程式 | 第48页 |
·参数说明 | 第48页 |
·仿真结果 | 第48-49页 |
·两种不同种植模式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| 第49-50页 |
·不确定性分析 | 第50-51页 |
·模型假设条件带来的不确定性 | 第50页 |
·能源使用情况带来的不确定性 | 第50-51页 |
·参数选择带来的不确定性 | 第51页 |
第6章 提高猕猴桃果园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建议与对策 | 第51-53页 |
·耕作方式调整 | 第51-52页 |
·科学施肥 | 第52页 |
·秸秆还林 | 第52页 |
·其他措施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7页 |
附录 | 第57-64页 |
致谢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