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11页 |
0 导论 | 第11-16页 |
·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·选题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·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| 第13-14页 |
·本文的创新 | 第13-14页 |
·本文的不足 | 第14页 |
·论文的结构 | 第14-16页 |
1 研究综述和本文采用的分析理论 | 第16-27页 |
·研究综述 | 第16-21页 |
·产权改革观 | 第16-18页 |
·市场结构观 | 第18-19页 |
·公司治理观 | 第19-20页 |
·对三种观点的评论 | 第20-21页 |
·本文采用的分析理论 | 第21-27页 |
·企业形态演进与委托-代理问题的产生 | 第22-24页 |
·委托-代理问题与国有银行低效的根源 | 第24-27页 |
2 国有银行历次改革回顾与本轮改革总体情况 | 第27-38页 |
·国有银行历次改革回顾 | 第27-31页 |
·国家专业银行的恢复、设立(1978-1984年) | 第27-28页 |
·国家专业银行向企业化经营的转变(1985-1992) | 第28-29页 |
·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阶段(1992-2002年) | 第29-31页 |
·对以往改革的评价 | 第31页 |
·2003-2010年国有银行改革总体情况 | 第31-38页 |
·新一轮改革的起止时间 | 第31页 |
·中央下决心对国有银行进行彻底改革的背景 | 第31-34页 |
·国有银行股改上市过程 | 第34-38页 |
3 国有银行产权改革有效性分析 | 第38-45页 |
·国有银行产权改革的重要性 | 第38-39页 |
·国有银行产权多元化方法 | 第39-40页 |
·国有银行改革后的产权结构 | 第40-41页 |
·国家保持绝对控股地位的可能原因 | 第41-42页 |
·产权改革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隐忧 | 第42-45页 |
4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改革有效性分析 | 第45-53页 |
·加强银行公司治理建设的意义 | 第45-47页 |
·此轮改革非常重视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 | 第47-48页 |
·国有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取得的进步 | 第48-51页 |
·国有银行改革后公司治理存在的不足 | 第51-53页 |
5 国有银行改革后财务指标分析 | 第53-66页 |
·经营绩效类指标 | 第53-57页 |
·资产质量类指标 | 第57-59页 |
·审慎经营类指标 | 第59-62页 |
·国有控股银行取得良好业绩的原因 | 第62-66页 |
6 国有银行效率的实证分析:基于DEA方法 | 第66-74页 |
·国内外使用DEA方法对银行效率的研究 | 第66-67页 |
·DEA模型 | 第67-69页 |
·实证结果和分析 | 第69-73页 |
·样本和投入产出变量的选择 | 第69-70页 |
·银行效率测度结果与分析 | 第70-73页 |
·结论 | 第73-74页 |
7 汇金公司在国有银行改革中的作用 | 第74-80页 |
·汇金公司基本情况 | 第74-75页 |
·关于汇金公司注资四大国有银行的争论 | 第75-77页 |
·汇金公司在国有银行改革中的作用 | 第77-78页 |
·汇金公司在改善国有银行绩效上存在的不足 | 第78-80页 |
8 国有银行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成效分析 | 第80-90页 |
·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思路的产生原因 | 第80-82页 |
·国有银行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概况 | 第82-85页 |
·外国“战略投资者”蜕变为财务投资者的原因 | 第85-88页 |
·国有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效果分析 | 第88-90页 |
9 本轮改革总结及后上市时代国有控股银行改革 | 第90-102页 |
·对本轮改革的总结 | 第90-94页 |
·部分学者对此次改革的评价 | 第90-91页 |
·本轮改革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| 第91-94页 |
·后上市时期国有控股银行产权改革 | 第94-102页 |
·应进一步降低国有股比重 | 第94-95页 |
·未来应由民间资本控股 | 第95-99页 |
·产权改革的配套措施 | 第99-102页 |
结语 | 第102-103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| 第103-10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4-110页 |
后记 | 第110-11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