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2页 |
导论 | 第12-33页 |
一、 论文选题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二、 论文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3-27页 |
三、 研究的指导思想与基本方法 | 第27-28页 |
四、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| 第28-31页 |
五、 论文的创新之处 | 第31-33页 |
第一章 “华盛顿共识”中的私有化概论 | 第33-52页 |
第一节 “华盛顿共识”的概述与私有化的界定 | 第33-41页 |
一、 “华盛顿共识”产生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| 第33-36页 |
二、 “华盛顿共识”的发展历程 | 第36-37页 |
三、 私有化的概念界定 | 第37-39页 |
四、 二十世纪私有化浪潮的出现、原因及现状 | 第39-41页 |
第二节 “华盛顿共识”中的私有化的理论本质 | 第41-52页 |
一、 “华盛顿共识”的理论基础是新自由主义 | 第41-43页 |
二、 “华盛顿共识”代表的是国际垄断资本的利益 | 第43-48页 |
三、 私有化是“华盛顿共识”的核心和本质 | 第48-49页 |
四、 “华盛顿共识”中的私有化的目的 | 第49-52页 |
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 | 第52-77页 |
第一节 资本主义社会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 | 第52-57页 |
一、 周期性、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| 第52-54页 |
二、 以尖锐的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为特征的政治危机 | 第54-55页 |
三、 以主体道德沦丧、精神空虚和行为扭曲为特征的文化危机 | 第55-57页 |
第二节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| 第57-68页 |
一、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| 第58-59页 |
二、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| 第59-62页 |
三、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| 第62-65页 |
四、 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看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| 第65-68页 |
第三节 马克思、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经济的预测 | 第68-77页 |
一、 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| 第68-70页 |
二、 未来社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特征 | 第70-71页 |
三、 未来社会中不存在商品和货币 | 第71-73页 |
四、 未来社会生产是有计划地进行的 | 第73-74页 |
五、 按劳分配的消费品分配原则 | 第74-75页 |
六、 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| 第75-77页 |
第三章 “华盛顿共识”中的私有化的理论基础批判 | 第77-98页 |
第一节 人性利己论与私有制永恒说批判 | 第77-80页 |
一、 亚当·斯密的人性利己论 | 第77-78页 |
二、 人的本质是其社会属性 | 第78-79页 |
三、 所有制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 | 第79-80页 |
第二节 自由市场论与私有制前提说批判 | 第80-84页 |
一、 亚当·斯密的“看不见的手”原理 | 第80-81页 |
二、 哈耶克的“自生自发的合作扩展秩序”理论 | 第81-83页 |
三、 国家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 | 第83-84页 |
第三节 私有产权高效论与私有制必然说批判 | 第84-89页 |
一、 科斯定理与交易费用 | 第84-86页 |
二、 私有产权不是经济效率的充分必要条件 | 第86-88页 |
三、 私有制不是市场经济的充分必要条件 | 第88-89页 |
第四节 “政府失灵”论与私有化必要说批判 | 第89-98页 |
一、 哈耶克对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的抨击 | 第89-90页 |
二、 弗里德曼对自由市场的推崇与对国家干预的反对 | 第90-92页 |
三、 公共选择学派的“政府失灵”论 | 第92-96页 |
四、 国家与市场的相互补充与平衡 | 第96-98页 |
第四章 “华盛顿共识”中的私有化的实践批判 | 第98-126页 |
第一节 “华盛顿共识”指导下的拉美发展中国家的私有化实践 | 第98-104页 |
一、 “华盛顿共识”指导下的拉美国家私有化的背景 | 第98-100页 |
二、 “华盛顿共识”指导下的拉美国家私有化的实践 | 第100-101页 |
三、 “华盛顿共识”指导下的拉美国家私有化所造成的结果和影响 | 第101-104页 |
第二节 “华盛顿共识”指导下的苏东转型国家的私有化实践 | 第104-112页 |
一、 “华盛顿共识”指导下的苏东转型国家私有化的背景 | 第104-105页 |
二、 “华盛顿共识”指导下的苏东转型国家私有化的实践 | 第105-107页 |
三、 “华盛顿共识”指导下的苏东转型国家私有化所造成的结果和影响 | 第107-112页 |
第三节 “华盛顿共识”指导下的英美等发达国家的私有化实践 | 第112-120页 |
一、 “华盛顿共识”指导下的英美等发达国家私有化的背景 | 第112-115页 |
二、 “华盛顿共识”指导下的英美等发达国家私有化的实践 | 第115-118页 |
三、 “华盛顿共识”指导下的英美等发达国家私有化所造成的结果和影响 | 第118-120页 |
第四节 “华盛顿共识”的终结——后”华盛顿共识”与“演进—制度观” | 第120-126页 |
一、 “华盛顿共识”的终结 | 第120-122页 |
二、 “后华盛顿共识”与“欧洲价值观” | 第122-123页 |
三、 “演进-制度观” | 第123-126页 |
第五章 在批判私有化进程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| 第126-164页 |
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概论 | 第126-138页 |
一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| 第126-132页 |
二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| 第132-135页 |
三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意义与世界意义 | 第135-138页 |
第二节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| 第138-152页 |
一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客观必然性 | 第139-143页 |
二、 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| 第143-147页 |
三、 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反对私有化 | 第147-152页 |
第三节 坚持走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| 第152-164页 |
一、 坚持共同富裕,防止两极分化 | 第152-159页 |
二、 坚持社会主义,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 | 第159-164页 |
结束语 | 第164-1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5-174页 |
后记 | 第174-1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