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3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17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3页 |
·国外铁路重载铁路货运技术发展 | 第13-16页 |
·美国 | 第14-15页 |
·加拿大 | 第15页 |
·澳大利亚 | 第15页 |
·南非 | 第15-16页 |
·发展重载货车的意义 | 第16页 |
·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| 第16-17页 |
第2章 开行80t级货车的可行性 | 第17-22页 |
·基础设施 | 第17-18页 |
·线路、桥梁 | 第17页 |
·钢轨 | 第17-18页 |
·限界 | 第18页 |
·既有装卸货设施 | 第18页 |
·我国铁路货运重载技术概况 | 第18-21页 |
·整车技术 | 第19页 |
·关键技术 | 第19-20页 |
·出口重载货车技术积累 | 第20-21页 |
·标准体系 | 第21页 |
·市场需求分析 | 第2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1-22页 |
第3章 80t级通用敞车主要技术参数的选取 | 第22-27页 |
·比容 | 第22页 |
·自重 | 第22-23页 |
·车辆长度 | 第23-24页 |
·车辆宽度 | 第24页 |
·车辆高度 | 第24-25页 |
·材料 | 第25-2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第4章 主要结构的选型及设计 | 第27-38页 |
·底架结构型式的确定 | 第27-28页 |
·采用纵向梁结构 | 第27-28页 |
·采用整体冲击座、整体上心盘结构 | 第28页 |
·侧墙结构 | 第28-30页 |
·采用板梁结构,外置侧柱及侧横带结构 | 第29页 |
·采用新型双曲面侧柱 | 第29-30页 |
·采用加宽、加高的组焊式侧柱内补强座 | 第30页 |
·端墙结构 | 第30-31页 |
·车门结构 | 第31-33页 |
·继承性 | 第31页 |
·门板材料选用T4003,提升车辆防腐性 | 第31页 |
·采用拉铆钉连接,提高车辆可靠性 | 第31页 |
·下侧门采用新型门板及折页结构,改善下侧门刚度及强度 | 第31-33页 |
·采用新型两级锁闭搭扣,实现两级锁闭 | 第33页 |
·制动装置 | 第33-34页 |
·转向架 | 第34页 |
·工业设计 | 第34-37页 |
·产品功能 | 第35页 |
·人机工程学 | 第35-36页 |
·外观及其标识 | 第36-3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5章 80t级通用敞车技术方案 | 第38-44页 |
·总体思路及目标 | 第38页 |
·总体思路 | 第38页 |
·研制目标 | 第38页 |
·主要技术特点 | 第38-39页 |
·方案介绍 | 第39-43页 |
·性能参数与基本尺寸 | 第39-40页 |
·主要结构 | 第40-4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6章 计算分析 | 第44-68页 |
·车体强度与刚度分析 | 第44-61页 |
·有限元分析模型 | 第44页 |
·载荷工况 | 第44-45页 |
·评定标准 | 第45-46页 |
·车体刚度与强度计算结果及评定 | 第46-61页 |
·结构静强度与刚度计算结论 | 第61页 |
·车体结构疲劳寿命分析 | 第61-66页 |
·车体结构疲劳载荷 | 第61-62页 |
·有限元模型及应力分析 | 第62-64页 |
·疲劳寿命估算结果 | 第64-66页 |
·结构疲劳强度计算结论 | 第6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6-68页 |
第7章 方案技术可行性分析 | 第68-74页 |
·工艺可行性分析 | 第68-71页 |
·创新研发组织模式,实施工艺设计协同研发 | 第68页 |
·传承既有产品的优良结构,推动工艺实践经验 | 第68-69页 |
·推进工艺分析理论化 | 第69-70页 |
·推行EN15085焊接标准,规范焊缝结构设计 | 第70-71页 |
·安全可靠性分析 | 第71-72页 |
·采用成熟定型产品,降低技术风险 | 第71页 |
·采用多项措施,保障产品性能 | 第71-72页 |
·通过理论分析提升产品性能 | 第72页 |
·引入RAMS设计理念,提升产品的可靠性 | 第72页 |
·经济合理性分析 | 第72-73页 |
·零件标准化、规范化 | 第72-73页 |
·经济利益最大化 | 第73页 |
·环保性 | 第7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3-74页 |
结论 | 第74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