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多源信息不确定性的可能性融合方法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主要符号表 | 第10-13页 |
1 绪论 | 第13-21页 |
·选题依据及背景 | 第13-16页 |
·多源信息融合发展概述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4页 |
·可能性理论的意义 | 第14-16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·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发展及现状 | 第16-17页 |
·基于可能性理论的信息融合技术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 | 第18-19页 |
·内容组织结构 | 第19-21页 |
2 多源信息融合中的不确定性及处理 | 第21-35页 |
·不确定性来源及其分类 | 第21-24页 |
·影响测量信息的不确定性因素 | 第21-23页 |
·模型不确定性 | 第23页 |
·参数不确定性 | 第23-24页 |
·不确定性因素的分类及实质 | 第24页 |
·不确定性处理方法研究 | 第24-29页 |
·主观 Bayes 方法 | 第25-26页 |
·D-S 证据理论 | 第26-27页 |
·粗集理论 | 第27-29页 |
·可能性理论的基本理论 | 第29-34页 |
·模糊集合理论 | 第29-30页 |
·可能性理论与概率论的区别 | 第30-31页 |
·可能性分布 | 第31-32页 |
·二维可能性分布 | 第32-33页 |
·可能性理论的二元测度 | 第33-34页 |
·可能性测度的性质 | 第34页 |
·小结 | 第34-35页 |
3 可能性度量体系和可能性融合模型 | 第35-43页 |
·可能性度量体系的构造 | 第35-37页 |
·可能性的直觉解释 | 第35-36页 |
·不确定性的公理化测度形式 | 第36-37页 |
·不确定性的表征和传播 | 第37-38页 |
·不确定性的表征 | 第37-38页 |
·认知不确定性的传播 | 第38页 |
·可能性分析框架下的计算方法 | 第38-39页 |
·可能性融合模型 | 第39-42页 |
·模糊算子 | 第39-41页 |
·多源可能性分布的基本融合模式 | 第41-42页 |
·小结 | 第42-43页 |
4 传感器测量值的可能性分布构造方法 | 第43-56页 |
·利用隶属函数构造可能性分布 | 第43-44页 |
·主观可能性分布构造方法 | 第44-47页 |
·概率分布—可能性分布转化 | 第47-49页 |
·转换的一般原则 | 第47页 |
·有限集合条件下的转换方法 | 第47-48页 |
·截性三角形近似转换 | 第48-49页 |
·基于可能性中值的可能性分布构造方法 | 第49-52页 |
·L-R 型模糊数 | 第50页 |
·可能性中值 | 第50-52页 |
·小样本传感器测量数据的可能性分布构造 | 第52-54页 |
·测量值的特征参数可能性分布构造原则 | 第52-53页 |
·各类可能性分布函数 | 第53-54页 |
·传感器测量值的可能性分布表达 | 第54-55页 |
·小结 | 第55-56页 |
5 基于可能性理论的地面目标融合方法 | 第56-73页 |
·目标信息类型及融合策略 | 第56-58页 |
·数值型数据的融合策略 | 第56-57页 |
·枚举型数据的融合策略 | 第57-58页 |
·多源信息融合结构 | 第58-59页 |
·可能性航迹关联方法 | 第59-65页 |
·目标运动模型 | 第59-61页 |
·航迹粗关联 | 第61-62页 |
·关联特征与权向量的确定 | 第62-63页 |
·可能性分布的构造 | 第63页 |
·双门限航迹关联决策 | 第63-65页 |
·异步信息的状态融合 | 第65-69页 |
·连续系统描述 | 第66页 |
·连续系统离散化 | 第66-67页 |
·系统采样描述 | 第67页 |
·分布式预测融合算法 | 第67-69页 |
·基于可能性理论的目标身份识别方法 | 第69-72页 |
·特征参数集确定和相似性度量 | 第70-71页 |
·特征参数的可能性融合及判决 | 第71-72页 |
·小结 | 第72-73页 |
6 多源信息融合仿真分析 | 第73-80页 |
·可能性关联仿真分析 | 第73-75页 |
·仿真模型 | 第73页 |
·仿真结果分析 | 第73-75页 |
·异步信息的状态融合仿真分析 | 第75-77页 |
·仿真模型 | 第75-76页 |
·仿真结果分析 | 第76-77页 |
·可能性目标识别仿真分析 | 第77-79页 |
·仿真模型 | 第77-78页 |
·仿真结果分析 | 第78-79页 |
·小结 | 第79-80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80-83页 |
·总结 | 第80-81页 |
·展望 | 第81-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8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88-89页 |
致谢 | 第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