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绪论 | 第9-18页 |
一、 选题意义 | 第9-10页 |
二、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(一)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(二)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三、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(一) 文献研究法 | 第13页 |
(二) 理论研究法 | 第13-14页 |
(三) 案例研究法 | 第14页 |
四、 理论基础 | 第14-16页 |
(一) 政治参与理论 | 第14-15页 |
(二) 网络社会理论 | 第15页 |
(三) 电子民主理论 | 第15-16页 |
五、 研究的核心和难点 | 第16-18页 |
第一章 公民有序性网络参政的相关分析 | 第18-24页 |
一、 公民有序性网络参政的概念 | 第18-19页 |
(一)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 | 第18页 |
(二) 公民有序性网络参政 | 第18-19页 |
二、 公民有序性网络参政的特点 | 第19-21页 |
(一) 自发化 | 第19页 |
(二) 理性化 | 第19-20页 |
(三) 有限化 | 第20页 |
(四) 秩序化 | 第20-21页 |
三、 公民网络参政在我国兴起的背景 | 第21-22页 |
(一) 技术背景 | 第21页 |
(二) 网络公民社会崛起 | 第21-22页 |
(三) 国外影响 | 第22页 |
四、 我国公民网络参政的主要方式 | 第22-24页 |
(一) 与政府官员在线交流 | 第22页 |
(二) 通过网络参与讨论重大事件 | 第22页 |
(三) 借助网络抒发政治情感 | 第22-23页 |
(四) 发微博监督政府部门运作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我国公民无序性网络参政表现及危害 | 第24-31页 |
一、 黑客攻击境外以及境内政府网站 | 第24-25页 |
二、 政治牢骚弥漫网络,网络谣言屡禁不止 | 第25-26页 |
三、 网络政治冷漠与政治盲从并存 | 第26-28页 |
四、 网络审判引发司法部门形象危机 | 第28-29页 |
五、 人肉搜索挑战政府权威 | 第29-31页 |
第三章 我国公民无序性网络参政原因分析 | 第31-40页 |
一、 政府层面 | 第31-36页 |
(一) 少数官员否定公民网络参政 | 第31-32页 |
(二) 网络传播能力提升缓慢 | 第32-33页 |
(三) 保障性法律制度不成体系 | 第33-34页 |
(四) 民主宣传滞后于现实需要 | 第34-35页 |
(五) 疏忽网络道德研究与建设 | 第35-36页 |
二、 公民层面 | 第36-40页 |
(一) 参政主体的社会经济地位存在差距 | 第36-37页 |
(二) 参政主体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 | 第37-38页 |
(三) 参政主体的网络伦理群体性丧失 | 第38-40页 |
第四章 我国公民网络参政有序性发展的途径 | 第40-51页 |
一、 重视网络民意,利用网络问需于民、问计于民 | 第40-42页 |
二、 推动网络技术升级,提高无序参政的难度与成本 | 第42-43页 |
三、 正确引导网络舆论,把握新闻发布主动权 | 第43-45页 |
(一) 认真对待网络舆论监督,及时调查处理相关事件 | 第44页 |
(二) 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网络舆论引导优势 | 第44页 |
(三) 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,抢占舆论先机 | 第44-45页 |
(四) 痛击网络虚假政治信息和煽动性言论 | 第45页 |
四、 加快政府信息化建设,提高政务信息透明度 | 第45-47页 |
(一) 各级政府完善网站建设与维护 | 第45-46页 |
(二) 健全电子政务论坛等公民言论平台 | 第46页 |
(三) 提升政府公务人员的网络传播素养 | 第46-47页 |
五、 完善专项法律体系,将网络参政纳入有序轨道 | 第47-48页 |
六、 坚持以德治网,培养理性参政的现代公民 | 第48-51页 |
结论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6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56-57页 |
后记 | 第57-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