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中国政治论文--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论文--政治制度论文--公民权利与义务论文

公民网络公共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8页
绪论第8-17页
 (一) 选题背景及其意义第8-9页
  1. 选题背景第8-9页
  2. 选题意义第9页
 (二) 研究综述第9-12页
 (三) 研究设计第12-14页
  1. 研究思路第12-13页
  2. 研究方法第13-14页
  3. 创新与难点第14页
 (四) 核心概念辨析第14-17页
  1. 概念之争:政治参与与公共参与第14-15页
  2. 核心概念:公共参与与网络公共参与第15-17页
一、 背景与个案:社会生态变迁背景下的公民网络公共参与第17-26页
 (一) 社会生态变迁:公民网络公共参与的外部审视第17-20页
  1. 社会阶层分化:强弱群体的固化与对立第17-19页
  2. 参与意识觉醒:权力与权利的二元博弈第19-20页
 (二) 网络公共参与兴起:作为一种对社会生态变迁的回应第20-24页
  1. 网络公共参与的天然优势第20-22页
  2. 作为情绪释放途径的网络公共参与第22页
  3. 作为利益表达渠道的网络公共参与第22-24页
 (三) 公民网络公共参与的典型个例:邓玉娇案第24-26页
  1. 事件的产生第24页
  2. 事件的展开第24-25页
  3. 事件的扩展第25页
  4. 事件的沉寂第25-26页
二、 形式与途径:公民网络公共参与的现状第26-38页
 (一) 公民网络公共参与的基本概况—以网民群体和网络公共事件为主要参考对象第26-28页
  1. 不断成长中的网民群体第26-28页
  2. 日渐频繁的网络公共事件第28页
 (二) 公民网络公共参与的主要形式: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第28-34页
  1. 制度化参与形式第29-31页
  2. 非制度化参与形式第31-34页
 (三) 公民网络公共参与的主要途径第34-38页
  1. 草根投票第34-35页
  2. 舆论监督第35-36页
  3. 直接沟通第36-38页
三、 公民网络公共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困境第38-50页
 (一) 体制化公民网络公共参与与非体制化公民网络公共参与第38-39页
 (二) 非体制化公民网络公共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困境第39-50页
  1.网络角度: 网络民主的虚幻与有限第39-42页
   (1)网络民主有限性的具体表征第39-41页
   (2)平等困境:技术障碍与数字鸿沟第41-42页
  2. 网民角度:非理性行为的网络蔓延第42-45页
   (1)非理性行为网络蔓延的具体表征第43-44页
   (2)参与困境:公民文化欠缺与理性迷失第44-45页
  3. 政府角度:科层体制的网络失灵第45-50页
   (1)科层体制网络失灵的具体表征第45-47页
   (2)治理困境:目标分散与自身抗拒第47-50页
四、 走向体制化参与——公民网络公共参与的发展方向第50-56页
 (一) 系统政治视野下的体制化参与第50-51页
 (二) 走向体制化参与的具体对策第51-56页
  1. 加强专家队伍建设,缩小网络技术盲区第51-52页
  2. 制定网络运行规则,促进网络运行规范化第52-53页
  3. 加强网络社团建设,推动网民理性化表达第53-54页
  4. 推动政府政务公开,建构公民网络参与制度化渠道第54-56页
参考文献第56-58页
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发表的论文第58-59页
致谢第59-60页

论文共6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奥巴马政府对华实施金融外交策略的动因、目的与中国的对策研究
下一篇:我国公民网络参政的有序性发展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