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识别及治理策略研究
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8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8-29页 |
| ·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8-19页 |
| ·选题背景 | 第18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8-19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9-26页 |
| ·财务舞弊识别理论 | 第19-21页 |
| ·财务舞弊动因理论 | 第21-24页 |
| ·财务舞弊治理理论 | 第24-26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评述 | 第26页 |
| ·研究内容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| 第26-28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26-27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27-28页 |
| ·创新点 | 第2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| 第2章 财务舞弊概念与特征 | 第29-39页 |
| ·财务舞弊相关概念 | 第29-31页 |
| ·财务舞弊概念 | 第29页 |
| ·财务舞弊相关概念关系 | 第29-31页 |
| ·财务舞弊动因 | 第31-36页 |
| ·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机 | 第31-33页 |
| ·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机会 | 第33-35页 |
| ·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借口 | 第35-36页 |
| ·财务舞弊特征 | 第36-38页 |
| ·公司基本特征 | 第36页 |
| ·公司治理特征 | 第36-37页 |
| ·关系层面特征 | 第37页 |
| ·经营层面特征 | 第37页 |
| ·外部审计特征 | 第37-38页 |
| ·舞弊行为特征 | 第3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| 第3章 财务舞弊手段与识别 | 第39-48页 |
| ·财务舞弊手段 | 第39-43页 |
| ·利用会计政策 | 第39-40页 |
| ·利用会计估计 | 第40页 |
| ·利用资产创新与重组 | 第40-41页 |
| ·利用关联交易 | 第41-42页 |
| ·利用销售业务 | 第42-43页 |
| ·利用地方政府援助 | 第43页 |
| ·财务舞弊识别 | 第43-47页 |
| ·营运能力 | 第43-44页 |
| ·财务状况 | 第44页 |
| ·盈利能力 | 第44-45页 |
| ·成长速度 | 第45页 |
| ·盈利质量 | 第45-46页 |
| ·关联交易度 | 第46页 |
| ·内部治理结构 | 第46-4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| 第4章 财务舞弊识别模型的构建 | 第48-61页 |
| ·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| 第48-50页 |
| ·样本选择 | 第48-49页 |
| ·数据来源 | 第49-50页 |
| ·研究假设和变量设计 | 第50-52页 |
| ·研究假设 | 第50-52页 |
| ·变量设计 | 第52页 |
| ·样本特征描述 | 第52-54页 |
| ·配对样本规模检验 | 第52-53页 |
| ·舞弊样本特征 | 第53-54页 |
| ·模型的选择 | 第54-55页 |
| ·检验结果 | 第55-60页 |
| ·描述性统计分析 | 第55-56页 |
| ·模型的构建 | 第56-6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| 第5章 财务舞弊治理策略 | 第61-68页 |
| ·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 | 第61-63页 |
| ·完善股东大会内部治理机制 | 第61-62页 |
| ·完善董事会内部治理机制 | 第62页 |
| ·完善监事会内部治理机制 | 第62页 |
| ·完善公司内部控制体系 | 第62-63页 |
| ·强化上市公司外部治理机制 | 第63-65页 |
| ·完善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建设 | 第63-64页 |
| ·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| 第64页 |
| ·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| 第64页 |
| ·强化证监会的监管职能 | 第64-65页 |
| ·加强政府的监管职能 | 第65页 |
| ·大力开展综合治理 | 第65-67页 |
| ·加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 | 第65-66页 |
| ·增强投资者的投资判别水平 | 第66页 |
| ·建立财务舞弊风险准备金制度 | 第66-6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| 结论和展望 | 第68-70页 |
| 结论 | 第68页 |
| 展望 | 第68-7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0-74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4-75页 |
| 致谢 | 第75-76页 |
| 详细摘要 | 第76-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