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内部审计的持续审计理论与应用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8页 |
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2-16页 |
·持续审计相关理论 | 第12-13页 |
·持续审计的应用 | 第13-15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总体评价 | 第15-16页 |
·本文的研究方法、思路框架及主要内容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·思路框架及主要内容 | 第16-17页 |
·创新之处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持续审计基本理论 | 第18-27页 |
·持续审计的内涵及特征 | 第18-20页 |
·持续审计的内涵 | 第18-19页 |
·持续审计的特征 | 第19-20页 |
·持续审计的理论基础 | 第20-23页 |
·需求与供给分析理论 | 第20-22页 |
·委托代理理论 | 第22页 |
·计算机科学理论 | 第22页 |
·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| 第22页 |
·适时制理论 | 第22-23页 |
·持续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| 第23-25页 |
·持续审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| 第23-24页 |
·持续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| 第24-25页 |
·开展持续审计的意义 | 第25-26页 |
·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| 第25页 |
·实现被审计单位价值增值 | 第25-26页 |
·提高错弊识别能力 | 第26页 |
小结 | 第26-27页 |
第3章 持续审计的运行 | 第27-42页 |
·持续审计运行的条件 | 第27-30页 |
·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| 第27-28页 |
·人员要求 | 第28-29页 |
·技术要求 | 第29-30页 |
·环境要求 | 第30页 |
·持续审计技术实现方法 | 第30-31页 |
·嵌入审计模块技术 | 第30页 |
·代理式审计技术 | 第30-31页 |
·混合式技术实现方法 | 第31页 |
·持续审计系统模型 | 第31-37页 |
·早期的持续审计系统模型 | 第31-34页 |
·持续审计模型的新发展 | 第34-37页 |
·我国持续审计模型的构建 | 第37-38页 |
·持续技术实现方法的选择 | 第37页 |
·持续审计模型的构建 | 第37-38页 |
·持续审计程序设计 | 第38-41页 |
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4章 我国企业持续审计应用现状分析 | 第42-50页 |
·我国企业持续审计开展现状 | 第42页 |
·调查问卷基本信息统计 | 第42页 |
·问卷可信度检验 | 第42页 |
·持续审计开展现状调查结果 | 第42-47页 |
·持续审计认知情况 | 第42-45页 |
·审计业务实施情况 | 第45页 |
·审计人员情况 | 第45-47页 |
·我国持续审计现状分析 | 第47-49页 |
·审计准则不完善 | 第47页 |
·技术障碍 | 第47-48页 |
·成本障碍 | 第48页 |
·管理者支持障碍 | 第48页 |
·组织协调性障碍 | 第48页 |
·审计人员素质障碍 | 第48-49页 |
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5章 我国持续审计有效运行的保障措施 | 第50-55页 |
·法律法规保障 | 第50-52页 |
·健全相关法律规定 | 第50页 |
·构建持续审计准则体系 | 第50-52页 |
·理念基础保障 | 第52页 |
·加快持续审计的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广 | 第52页 |
·完善企业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 | 第52页 |
·人员素质保障 | 第52-53页 |
·积极引进人才并开展后续教育 | 第52-53页 |
·发展审计后备力量 | 第53页 |
·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| 第53页 |
·技术手段保障 | 第53-54页 |
·大力开发审计软件 | 第53页 |
·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 | 第53-54页 |
小结 | 第54-55页 |
结论、局限性及后续研究的方向 | 第55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0页 |
附录 A 持续审计开展现状调查表 | 第60-62页 |
附录 B 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| 第62-6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64-65页 |
致谢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