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圆曲面孔用超磁致伸缩致动器多目标优化
摘要 | 第1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3页 |
·非圆曲面孔的作用、特征及加工要求 | 第12-13页 |
·异形孔用刀具补偿装置综述 | 第13-19页 |
·国内外刀具补偿装置现状 | 第13-18页 |
·刀具补偿装置现状总结 | 第18-19页 |
·GMA优化研究现状 | 第19-20页 |
·课题来源、意义和研究内容 | 第20-23页 |
·课题来源及意义 | 第20页 |
·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| 第20-23页 |
第2章 多目标优化方法研究 | 第23-31页 |
·多目标优化概念 | 第23-24页 |
·多目标优化方法的比较和选择 | 第24-26页 |
·NSGA_Ⅱ的研究 | 第26-31页 |
·NSGA_Ⅱ基本原理和过程 | 第26-28页 |
·NSGA_Ⅱ参数选择 | 第28-29页 |
·变量不等关系约束处理方法 | 第29-31页 |
第3章 变形体设计及模型研究 | 第31-68页 |
·GMA介绍及变形体设计思想验证 | 第32-35页 |
·新型刀具补偿装置介绍 | 第32-33页 |
·GMA设计基本要求 | 第33-34页 |
·设计思想的有限元分析验证 | 第34-35页 |
·变形体数学模型建立四种方案的探讨 | 第35-37页 |
·有限元自动循环计算的实现和单因素分析 | 第37-46页 |
·几何模型的简化 | 第37-38页 |
·单元选择和网格划分 | 第38-40页 |
·施加约束与求解 | 第40-41页 |
·有限元计算结果 | 第41-42页 |
·循环计算MAC文件的实现 | 第42-43页 |
·变形体结构单因素分析 | 第43-46页 |
·基于柔性铰链模型建立变形体模型的探讨(方案一) | 第46-50页 |
·柔性铰链机构的研究 | 第46-48页 |
·变形体数学模型建立的尝试 | 第48-50页 |
·关键因素耦合模型的建立(方案二) | 第50-66页 |
·关键因素的选择 | 第50页 |
·耦合位移模型的建立 | 第50-55页 |
·一阶模态方程建立 | 第55-61页 |
·变形体输出输入位移模型的建立 | 第61-66页 |
·单目标函数的三维图显示 | 第66-68页 |
第4章 GMA多目标优化 | 第68-74页 |
·GMM棒输出力和位移研究 | 第68-70页 |
·GMA系统多目标优化 | 第70-74页 |
第5章 实验研究 | 第74-80页 |
·变形体平动验证实验 | 第74页 |
·预应力施加方法 | 第74-77页 |
·销孔镗削试验 | 第77-80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0-82页 |
·全文总结和主要创新点 | 第80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80-82页 |
附录一 GMA目标优化最优解集数据 | 第82-84页 |
附录二 吃刀稳定性试验数据 | 第84-87页 |
附录三 活塞销孔纵向型线测量结果 | 第87-91页 |
附录四 课题研究成果应用证明 | 第91-92页 |
附录五 高负荷异形孔发明专利证书 | 第92-93页 |
附录六 一种新型镗削刀具补偿装置专利受理通知书 | 第93-9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4-98页 |
致谢 | 第98-99页 |
攻读顾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99-100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10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