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1-15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11-13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3页 |
(一) 理论意义 | 第13页 |
(二) 实践意义 | 第13页 |
三、研究思路 | 第13-14页 |
四、创新点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15-20页 |
一、国外文献综述 | 第15-16页 |
二、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6-20页 |
(一) 规范性研究 | 第16-17页 |
(二) 实证性研究 | 第17-20页 |
第三章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理论概述 | 第20-30页 |
一、资产减值的概念 | 第20-22页 |
(一) 资产 | 第20-21页 |
(二) 资产减值 | 第21页 |
(三) 资产减值准备 | 第21-22页 |
二、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 | 第22-23页 |
(一) 决策有用观 | 第22页 |
(二) 稳健性原则 | 第22页 |
(三) 会计计量理论 | 第22-23页 |
三、资产减值准则的发展及变革 | 第23-24页 |
(一) 两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运用(1992-1997 年) | 第23页 |
(二) 四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运用(1998-2000 年) | 第23-24页 |
(三) 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运用(2001-2006 年) | 第24页 |
(四) 《企业会计准则第8 号-资产减值》的运用(2007 年至今) | 第24页 |
四、盈余管理的概念 | 第24-25页 |
五、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因 | 第25-27页 |
(一) 首次发行股票 | 第26页 |
(二) 增发股票的动机 | 第26-27页 |
(三) 平滑利润 | 第27页 |
(四) 亏损公司避免退市 | 第27页 |
六、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 | 第27-29页 |
(一) 亏损公司大量计提减值准备 | 第27-28页 |
(二) 大量转回资产减值准备 | 第28页 |
(三) 微量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| 第28-29页 |
七、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| 第29-30页 |
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新旧资产减值准则变动比较 | 第30-33页 |
一、新资产减值准则的范围更加明确 | 第30页 |
二、资产减值迹象判断更加明确 | 第30-31页 |
三、可收回金额操作性加强 | 第31页 |
四、引入了“资产组”等新概念 | 第31页 |
五、修订了对商誉的处理办法 | 第31-32页 |
六、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 | 第32-33页 |
第五章 资产减值问题的实证研究 | 第33-46页 |
一、研究假设 | 第33页 |
二、研究设计 | 第33-35页 |
(一) 资产减值与经济因素 | 第34页 |
(二)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 | 第34-35页 |
三、样本选取和描述性统计 | 第35-38页 |
(一)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取 | 第35-36页 |
(二) 新旧准则下资产减值状况的整体描述性统计 | 第36-37页 |
(三) 资产减值准备单项目分析 | 第37-38页 |
四、实证结果 | 第38-46页 |
(一) 经济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| 第38-40页 |
(二) 盈余管理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| 第40-43页 |
(三) 回归分析 | 第43-44页 |
(四) 资产减值稳健性检验 | 第44-46页 |
第六章 新资产减值政策实施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| 第46-51页 |
一、新资产减值政策对盈余管理的遏制 | 第46-47页 |
二、新资产减值准则下盈余管理的空间分析 | 第47-48页 |
三、针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问题的政策建议 | 第48-51页 |
(一) 进一步完善资产减值准则 | 第48-49页 |
(二) 做好资产减值内部控制 | 第49页 |
(三) 加强外部监督 | 第49-50页 |
(四) 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| 第50-51页 |
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局限性 | 第51-53页 |
一、研究结论 | 第51页 |
二、本文局限性 | 第51-53页 |
注释 | 第53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9页 |
致谢词 | 第59-60页 |
附录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