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目录 | 第7-9页 |
一、绪论 | 第9-18页 |
(一)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(二) 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理论意义 | 第10-11页 |
2.现实意义 | 第11-12页 |
(三) 研究综述 | 第12-16页 |
1.关于印度高等教育及发展的研究 | 第12-14页 |
2.关于印度高等教育质量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| 第14-16页 |
(四)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6-17页 |
(五)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文献分析法 | 第17页 |
2.比较分析法 | 第17页 |
3.个案分析法 | 第17-18页 |
二、印度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| 第18-25页 |
(一) 印度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开始 | 第18-21页 |
(二)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| 第21-25页 |
1.《国家教育政策》的制定和修订 | 第21-22页 |
2.国家评估与鉴定委员会的建立和发展 | 第22-23页 |
3.其他专业委员会评估与鉴定工作的开展 | 第23-24页 |
4.自治学院的兴办 | 第24-25页 |
三、印度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相关政策 | 第25-34页 |
(一) 管理印度高等教育质量的机构及其主要的职责 | 第25-29页 |
1.人力资源开发部 | 第25页 |
2.大学拨款委员会 | 第25-27页 |
3.全印技术教育委员会(All Indian Council for Technical Education) | 第27-28页 |
4.其他专业委员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 | 第28-29页 |
(二) 有关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法律政策文本 | 第29-34页 |
·年《大学(标准管理)议案》 | 第29页 |
·年《大学拨款委员会法案》 | 第29-30页 |
·年的《教育与国家发展》和1968年的《国家教育政策》 | 第30-31页 |
·年《国家教育政策》 | 第31-32页 |
·年《全印技术教育委员会法案》 | 第32页 |
·年《行动计划》 | 第32-34页 |
四、印度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——外部评估 | 第34-42页 |
(一) 印度国家评估与鉴定委员会(NAAC) | 第34-39页 |
1.评估目的 | 第34页 |
2.评估作用 | 第34-35页 |
3.评估标准 | 第35-37页 |
4.NAAC的运作 | 第37-39页 |
(二) 全印技术教育委员会下设的NBA | 第39-42页 |
1.工作目的 | 第40页 |
2.鉴定对象 | 第40-41页 |
3.鉴定步骤 | 第41-42页 |
五、印度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——内部质量保障 | 第42-50页 |
(一) 内部质量保障的主体 | 第42-46页 |
1.各级质量保障官员 | 第42-44页 |
2.各级管理机构 | 第44-46页 |
(二) 内部质量保障的主要内容 | 第46-47页 |
(三) 内部质量保障的主要措施——以印度高校的IT教育经验为例 | 第47-50页 |
1.严格选拔高素质的人才 | 第47页 |
2.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 | 第47-48页 |
3.加强建设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| 第48页 |
4.学生参与学校管理 | 第48-50页 |
六、印度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特点、问题与对策 | 第50-55页 |
(一) 印度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特点 | 第50-51页 |
1.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时代性 | 第50页 |
2.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机构具有独立和自治性 | 第50-51页 |
3.评估和鉴定过程体现了科学与民主性 | 第51页 |
4.将评估结果与政府财政拨款相挂钩 | 第51页 |
(二) 印度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而临的主要问题 | 第51-52页 |
1.评估与鉴定的有用性 | 第51页 |
2.NAAC与政府、大学拨款委员会和各专业委员会的关系不够和谐 | 第51-52页 |
3.需要以及正在鉴定的院校的数目激增 | 第52页 |
4.在跨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上的监管缺位 | 第52页 |
(三) 采取的主要对策 | 第52-55页 |
1.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| 第53页 |
2.对鉴定合格期满的高校实施再鉴定 | 第53页 |
3.NAAC与政府、大学拨款委员会和各个专业委员会的相互协调 | 第53-54页 |
4.加强对国际教育的监管 | 第54-55页 |
结语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60-61页 |
致谢 | 第61-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