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5-6页 |
| 目录 | 第6-7页 |
| 1 引言 | 第7-10页 |
| ·问题的提出及文献述评 | 第7-8页 |
| ·研究范围 | 第8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9页 |
| ·本文一些说明及方言调查对象介绍 | 第9-10页 |
| 2 新会话动词重叠形式及其语法意义 | 第10-24页 |
| ·关于动词重叠形式的界定 | 第10页 |
| ·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 | 第10-16页 |
| ·双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 | 第16-17页 |
| ·VAVB式固定结构 | 第17-19页 |
| ·可重叠的动词 | 第19-22页 |
| ·新会话动词重叠总结 | 第22-24页 |
| 3 新会话动词重叠的句法功能 | 第24-35页 |
| ·充当谓语 | 第24-29页 |
| ·充当主语 | 第29-30页 |
| ·充当宾语 | 第30页 |
| ·充当状语 | 第30-31页 |
| ·充当补语 | 第31-32页 |
| ·总结 | 第32-35页 |
| 4 新会话与广州话、客家话动词重叠比较 | 第35-40页 |
| ·重叠形式比较 | 第35-36页 |
| ·重叠语法意义比较 | 第36-38页 |
| ·小结 | 第38页 |
| ·对方言教学和普通话教学的启示 | 第38-40页 |
| 5 结语 | 第40-41页 |
| 注释 | 第41-4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2-44页 |
| 后记 | 第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