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7页 |
| 目录 | 第7-10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3页 |
| ·引言 | 第10页 |
| ·辊锻成形技术 | 第10-12页 |
| ·工艺原理 | 第10-11页 |
| ·成形工艺分类 | 第11页 |
| ·成形工艺及其优越性 | 第11-12页 |
| ·国内外发展现状 | 第12-14页 |
| ·国外发展现状 | 第12-13页 |
| ·国内发展现状 | 第13-14页 |
| ·参数化设计概述 | 第14-15页 |
| ·刚塑性有限元基本理论及其相关技术 | 第15-21页 |
| ·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 | 第15-16页 |
| ·基本方程 | 第16-17页 |
| ·刚塑性材料的变分原理 | 第17-18页 |
| ·有限元方法的求解步骤 | 第18页 |
| ·离散化 | 第18-19页 |
| ·有限元在金属成形应用中的若干问题 | 第19-21页 |
| ·课题研究目的、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1-23页 |
| ·目的及意义 | 第21-22页 |
| ·本课题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
| 第二章 UG NX 二次开发技术的研究 | 第23-27页 |
| ·UG NX 软件简介 | 第23页 |
| ·基于 UG NX 二次开发的技术概述 | 第23-25页 |
| ·UG/Open GRIP 语言 | 第24页 |
| ·UG/Open API 程序 | 第24页 |
| ·UG/Open MenuScript | 第24-25页 |
| ·UG/Open UIStyler | 第25页 |
| ·Microsoft Visual C++编译平台 | 第25页 |
| ·UG NX 二次开发的环境配置方法 | 第25-2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| 第三章 基于 UG NX 的前轴辊锻模块系统的开发 | 第27-50页 |
| ·创建前轴辊锻模块系统的意义 | 第27-28页 |
| ·基于 UG NX 的前轴辊锻件造型建立方法 | 第28-34页 |
| ·前轴锻件特点及工艺分析 | 第28-30页 |
| ·前轴辊锻件和辊锻模三维参数化造型的创建 | 第30-34页 |
| ·基于 UG NX 二次开发的前轴辊锻模块系统的开发 | 第34-45页 |
| ·UG NX 二次开发的系统流程图 | 第34-35页 |
| ·前轴辊锻模块系统的开发流程 | 第35-36页 |
| ·前轴辊锻件工字型截面参数化开发实例 | 第36-41页 |
| ·前轴辊锻模块应用实例 | 第41-45页 |
| ·基于 UG NX 工程图的前轴辊锻模二维图纸的输出 | 第45-47页 |
| ·工程图创建步骤 | 第45-46页 |
| ·工程图纸的打印设置 | 第46-47页 |
| ·前轴辊锻模块系统开发过程中的难点及注意事项 | 第47-49页 |
| ·辊锻模具建模过程中的难点 | 第47-48页 |
| ·注意事项 | 第48-4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| 第四章 前轴辊锻过程的有限元模拟及工艺分析 | 第50-69页 |
| ·引言 | 第50页 |
| ·模拟平台 | 第50-58页 |
| ·DEFORM 简介 | 第50页 |
| ·DEFORM 有限元软件分析及其应用 | 第50-51页 |
| ·前轴辊锻有限元模拟工艺条件和步骤 | 第51-58页 |
| ·模拟结果与工艺分析 | 第58-67页 |
| ·材料流动分布情况 | 第58-60页 |
| ·应力应变分析 | 第60-62页 |
| ·成形载荷分布情况 | 第62-66页 |
| ·辊锻力矩分析 | 第66页 |
| ·坯料的温度场分析 | 第66-6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7-69页 |
| 第五章 基于正交试验的前轴辊锻制坯模结构和工艺优化 | 第69-74页 |
| ·正交试验设计方法概述 | 第69页 |
| ·正交试验设计步骤 | 第69-73页 |
| ·正交试验设计目的 | 第69页 |
| ·试验指标和因素的选取 | 第69-71页 |
| ·试验方案和结果 | 第71-72页 |
| ·趋势图 | 第72页 |
| ·最优实验方案的确定和验证 | 第72-7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3-74页 |
|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| 第74-76页 |
| ·结论 | 第74-75页 |
| ·展望 | 第75-7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6-79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79-80页 |
| 致谢 | 第80-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