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9-27页 |
| ·自然界中的超疏水现象 | 第9-11页 |
| ·荷叶(lotus leaf) | 第9-10页 |
| ·水黾(gerris remigis) | 第10-11页 |
| ·超疏水表面特征参数 | 第11-13页 |
| ·静态接触角(CA) | 第11-12页 |
| ·动态滚动角(RA) | 第12页 |
| ·接触角滞后现象(Contact Angle Hysteresis CAH) | 第12-13页 |
| ·超疏水表面理论模型 | 第13-14页 |
| ·Wenzel模型 | 第13页 |
| ·Cassie模型 | 第13-14页 |
| ·Wenzel模型与Cassie模型之间的转化 | 第14页 |
| ·超疏水表面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23页 |
| ·超疏水表面微纳结构构造与制备方法 | 第14-22页 |
| ·超疏水的应用 | 第22-23页 |
| ·钛/钛合金和铜的腐蚀 | 第23-25页 |
| ·钛/钛合金在海水中的腐蚀 | 第24页 |
| ·铜在海水中腐蚀 | 第24-25页 |
| ·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25-26页 |
| ·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26-27页 |
| 第2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| 第27-31页 |
| ·实验方法的选择依据和实验原料 | 第27-29页 |
| ·实验方法的选择依据 | 第27-28页 |
| ·实验原料 | 第28-29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29-30页 |
| ·测试与表征 | 第30-31页 |
| 第3章 表面粗糙度对超疏水性能的影响 | 第31-41页 |
| ·不同的粗糙度对超疏水性能的影响分析 | 第31页 |
| ·铜表面超疏水的制备 | 第31-36页 |
| ·铜表面微纳米二元复合结构的制备 | 第31-34页 |
| ·铜表面低表面能物质的修饰 | 第34-36页 |
| ·超疏水薄膜耐蚀性测量 | 第36-40页 |
| ·采用电子功函数表征超疏水薄膜耐蚀性能 | 第36-39页 |
| ·超疏水薄膜在海水中的耐蚀性研究 | 第39-40页 |
| ·超疏水薄膜稳定性测试 | 第4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| 第4章 界面键合方式对超疏水性能的影响 | 第41-50页 |
| ·两种界面键合方式对超疏水性能的影响分析 | 第41页 |
| ·钛合金表面超疏水制备 | 第41-45页 |
| ·钛合金表面微纳米二级复合结构的制备 | 第41-44页 |
| ·钛合金表面低表面能物质的修饰 | 第44-45页 |
| ·超疏水稳定性实验与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5页 |
| ·超疏水薄膜防海水腐蚀性能测试与分析 | 第45-48页 |
| ·超疏水耐久性实验 | 第4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8-50页 |
| 第5章 薄膜微观结构对超疏水性能的影响 | 第50-58页 |
| ·两种薄膜微观结构对超疏水性能的影响 | 第50页 |
| ·铜表面超疏水薄膜的制备 | 第50-55页 |
| ·铜表面微纳米二元复合结构的构造 | 第50-52页 |
| ·铜表面低表面能物质的修饰 | 第52-55页 |
| ·超疏水薄膜在海水中的电化学性能测试与分析 | 第55-56页 |
| ·超疏水薄膜稳定性测试 | 第56-57页 |
| ·超疏水薄膜耐久性测试 | 第5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| 结论 | 第58-6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0-66页 |
|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6-67页 |
| 致谢 | 第67-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