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中国文学论文--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--现代文学(1919~1949年)论文

1943·1946:“赵树理方向”的发生探究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0页
绪论 不证自明的“赵树理方向”第10-26页
 第一节 论题产生的原因及开展方式第11-13页
 第二节 赵树理研究文献综述第13-26页
第一章 变动中的经典:历史叙述中的“赵树理方向”第26-38页
 第一节 被叙述的“赵树理方向”第26-32页
 第二节 “赵树理方向”的尴尬地位第32-38页
第二章 静水下的暗涌:“赵树理方向”发生的契机第38-55页
 第一节 关于“文艺大众化”和“民族形式”问题的讨论第38-47页
 第二节 庄严性和容忍度:毛泽东《讲话》的发表第47-52页
 第三节 历史的必然走向:左翼文学的力量第52-55页
第三章 1943年:“赵树理方向”发生的偶然性第55-82页
 第一节 1942年:一个“遥远”的背景第55-59页
 第二节 另外的尝试,另一种可能第59-66页
 第三节 寻觅“发声”的可能第66-75页
 第四节 艰难的历程第75-82页
第四章 1946年:“赵树理方向”发生的必然性第82-108页
 第一节 以经典之名第82-85页
 第二节 一个惊喜的发现第85-92页
 第三节 接过时代的“话筒”第92-101页
 第四节 在限度内的接受第101-108页
第五章 奔赴经典之途:“赵树理方向”发生的机制第108-154页
 第一节 步入“体制”的洪流第108-137页
 第二节 “方向”之为方向第137-154页
第六章 期许与限度:可疑的“赵树理方向”第154-164页
 第一节 此刻与未来:关于经典可供多样化阐释的需求第155-157页
 第二节 地面与云端:文艺界对赵树理的更高要求第157-159页
 第三节 理想与现实:创作本身存在的不足第159-164页
结语 探寻往昔的声音:“回到历史现场”的可能性第164-174页
 第一节 作为一个历史叙述者第164-168页
 第二节 能否找寻真实第168-171页
 第三节 被掩埋的真实第171-174页
参考文献第174-180页
附录第180-183页
后记第183-184页

论文共18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PSE的可压缩流边界层稳定性研究
下一篇:基于LIDAR点云数据与影像融合的建筑物提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