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埋超大规模地下铁路车站结构方案及关键支护参数优化研究
致谢 | 第1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3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33页 |
·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3-17页 |
·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3-15页 |
·国内外类似工程概况 | 第15-17页 |
·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7-24页 |
·岩石(体)类工程材料本构模型研究 | 第17-19页 |
·现场原位试验方面的研究 | 第19-20页 |
·模型试验研究进展 | 第20-22页 |
·数值仿真研究进展 | 第22-24页 |
·论文的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
·现场原位地应力测试 | 第24页 |
·现场原位抽水试验 | 第24页 |
·岩石物理力学试验 | 第24-25页 |
·超大规模复杂地下结构体系围岩稳定性及失稳机理 | 第25页 |
·地下车站方案优化及施工力学行为三维数值模拟 | 第25页 |
·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25-27页 |
·主要研究方法 | 第25页 |
·研究技术路线 | 第25-2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7-33页 |
第2章 地下车站设计方案 | 第33-41页 |
·工程概况 | 第33页 |
·地下车站设计方案 | 第33-39页 |
·车站设计参数 | 第39-41页 |
第3章 工程地质特征及围岩分级研究 | 第41-103页 |
·区域地质背景 | 第41-46页 |
·地层岩性 | 第41-43页 |
·水文地质特征 | 第43页 |
·现场物探 | 第43-45页 |
·现场钻探 | 第45-46页 |
·岩体结构特征研究 | 第46-54页 |
·岩体结构特征的地表调查 | 第46-52页 |
·地质钻孔调查 | 第52-54页 |
·主要结构面的特征形态及与车站开挖轮廓几何关系 | 第54页 |
·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 | 第54-71页 |
·岩石密度试验 | 第55-56页 |
·岩石单轴压缩及变形试验 | 第56-59页 |
·岩石劈裂试验 | 第59-61页 |
·岩石三轴压缩及变形试验 | 第61-70页 |
·岩石三轴试验破坏特征分析 | 第70-71页 |
·岩石物理参数与围压的关系 | 第71页 |
·岩体初始应力的水压至裂法现场测量研究 | 第71-87页 |
·水压致裂地应力测最原理 | 第72-75页 |
·测量设备 | 第75-76页 |
·测量系统特点 | 第75-76页 |
·技术性能 | 第76页 |
·水压致裂法的现场测试程序 | 第76-80页 |
·印模定向试验方法 | 第80页 |
·水压致裂地应力测试结果 | 第80-84页 |
·钻孔地应力测试结果 | 第81-83页 |
·印模测试结果 | 第83-84页 |
·地应力测量钻孔的测试结果分析 | 第84-85页 |
·工程区测量结果综合分析 | 第85-87页 |
·工程区实测地应力值的大小 | 第85-86页 |
·工程区地应力场分布的一般规律 | 第86页 |
·工程区地应力场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| 第86-87页 |
·地下水抽水试验研究 | 第87-92页 |
·抽水试验 | 第87页 |
·抽水试验任务 | 第87-88页 |
·抽水试验要求 | 第88页 |
·抽水试验设计与参数计算 | 第88-92页 |
·围岩分级研究 | 第92-98页 |
·岩石RQD指标值 | 第92-97页 |
·围岩RMR值 | 第97-9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8-10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0-103页 |
第4章 隧道围岩应力和变形计算理论 | 第103-113页 |
·引言 | 第103-104页 |
·隧道施工过程的力学特性 | 第104-109页 |
·基本假定 | 第104页 |
·弹塑性本构关系 | 第104-108页 |
·岩体塑性屈服准则 | 第108-109页 |
·基于简化假定的隧道开挖影响范围的弹性力学解 | 第109-111页 |
·隧道围岩稳定性判据 | 第111-11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1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2-113页 |
第5章 地下车站开挖方案优化与三维数值仿真研究 | 第113-173页 |
·引言 | 第113-114页 |
·计算采用本构模型 | 第114-116页 |
·计算基本假定 | 第116页 |
·连续、均质、各向同性 | 第116页 |
·锚杆和初衬在开挖后立即安置 | 第116页 |
·非参数的优化分析概念 | 第116-118页 |
·拉丁超立方优化基本原理 | 第116-117页 |
·Spearman秩相关系数灵敏度分析方法 | 第117-118页 |
·计算模型的建立 | 第118-136页 |
·地下车站特点 | 第118-121页 |
·初始地应力场平衡的二次开发实现 | 第121-123页 |
·计算参数及边界条件 | 第123-125页 |
·支护参数的优化比选 | 第125-129页 |
·采用的开挖支护方法 | 第129-136页 |
·三维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 | 第136-166页 |
·位移分析 | 第136-146页 |
·应力分析 | 第146-152页 |
·塑性区分析 | 第152-153页 |
·支护分析 | 第153-166页 |
·锚杆轴力 | 第153-158页 |
·初衬应力 | 第158-163页 |
·二衬应力 | 第163-166页 |
·开挖方案非参数优化分析 | 第166-16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69-1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0-173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73-177页 |
·研究结论 | 第173-175页 |
·今后研究工作 | 第175-177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于论文发表情况 | 第177-179页 |
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| 第177页 |
论文发表情况 | 第177-179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