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100QBZL柴油机二级可变增压系统的研究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3页 |
·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·国内外研究情况 | 第10-11页 |
·国外的研究状况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的研究状况 | 第11页 |
·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1-13页 |
第二章 车用柴油机二级可变增压理论 | 第13-20页 |
·内燃机增压概论 | 第13-15页 |
·内燃机增压的理论基础 | 第13-14页 |
·内燃机的增压方式 | 第14-15页 |
·废气涡轮增压的原理 | 第15-17页 |
·离心式压气机的工作原理 | 第15-16页 |
·径流式涡轮机的工作原理 | 第16-17页 |
·车用柴油机二级增压原理 | 第17-19页 |
·载货车用二级可变增压系统 | 第17-18页 |
·轿车用二级可变增压系统 | 第18-1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9-20页 |
第三章 涡轮增压器主要参数的计算 | 第20-25页 |
·已知条件及要求指标 | 第20页 |
·柴油机热力参数选择 | 第20-21页 |
·空气流量的估算 | 第21-22页 |
·增压压力的估算 | 第22-23页 |
·涡前排压的估算 | 第23页 |
·涡轮通流面积的估算 | 第23-2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四章 车用柴油机二级增压试验研究 | 第25-41页 |
·试验目的 | 第25页 |
·试验对象 | 第25-26页 |
·试验仪器和设备 | 第26页 |
·试验方案及原理 | 第26-27页 |
·台架试验的实现 | 第27-30页 |
·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30-40页 |
·供油提前角12°CA柴油机外特性试验 | 第30-32页 |
·供油提前角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| 第32页 |
·供油提前角14°CA柴油机性能试验 | 第32-4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五章 柴油机工作过程及性能模拟计算理论 | 第41-54页 |
·引言 | 第41页 |
·工作介质特性 | 第41-42页 |
·缸内热力过程计算基本方程 | 第42-43页 |
·能量守恒方程 | 第42-43页 |
·质量守恒方程 | 第43页 |
·气体状态方程 | 第43页 |
·缸内热力过程计算补充方程 | 第43-49页 |
·气缸工作容积计算 | 第43-44页 |
·燃油燃烧放热规律 | 第44-45页 |
·气缸周壁的热传导 | 第45-47页 |
·进排气流量计算 | 第47-49页 |
·管道流动模型 | 第49页 |
·涡轮增压器模型 | 第49-51页 |
·发动机性能参数计算 | 第51-5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2-54页 |
第六章 二级增压柴油机性能模拟计算 | 第54-70页 |
·模型的建立 | 第54-55页 |
·建模步骤 | 第54页 |
·工作过程模型 | 第54-55页 |
·边界条件的设置 | 第55-60页 |
·管路 | 第55-57页 |
·管路系统边界 | 第57页 |
·气缸 | 第57-59页 |
·进、排气腔 | 第59页 |
·中冷器 | 第59页 |
·涡轮增压器 | 第59-60页 |
·模型验证 | 第60-61页 |
·二级增压对柴油机各参数的影响 | 第61-64页 |
·废气能量分配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| 第64-68页 |
·废气旁通40%的计算结果 | 第64-66页 |
·废气旁通50%的计算结果 | 第66-67页 |
·废气旁通60%的计算结果 | 第67-6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8-70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0-73页 |
·结论 | 第70-71页 |
·展望 | 第71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7页 |
附录A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