形象的创造·意象的延伸--视觉形象的创造与审美文化延伸
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9页 |
| 绪论 | 第9-14页 |
| 1. 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| 2.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4. 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| 3. 研究中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2-13页 |
| 5. 研究范围 | 第13-14页 |
| 第一章 视觉文化研究的理论背景 | 第14-25页 |
| ·概述 | 第14-19页 |
| ·文化概述 | 第14页 |
| ·传统审美文化的概述 | 第14页 |
| ·视觉文化的概述 | 第14页 |
| ·视觉文化的范式 | 第14-15页 |
| ·视觉文化的三种形态的演变 | 第15-19页 |
| ·模仿论与亚里士多德 | 第15页 |
| ·机械复制论与本雅明 | 第15-17页 |
| ·虚拟论与鲍德里亚 | 第17-19页 |
| ·理论背景 | 第19-25页 |
| ·视觉认知 | 第19-20页 |
| ·视觉 | 第19页 |
| ·视觉的圆圈舞 | 第19-20页 |
| ·认知心理学 | 第20-21页 |
| ·符号学 | 第21-22页 |
| ·符号的产生与界定 | 第21页 |
| ·符号学概念 | 第21-22页 |
| ·符号化过程 | 第22页 |
| ·苏珊·朗格的符号学美学 | 第22页 |
| ·李泽厚的“心理积淀说” | 第22-23页 |
| ·宗白华的“生命美学” | 第23-25页 |
| 第二章 视觉文化的视觉转向 | 第25-30页 |
| ·从相似性到自指性 | 第25-26页 |
| ·从重内容到重形式 | 第26-27页 |
| ·从静观到震惊 | 第27-28页 |
| ·从趋近图像到为图像所围 | 第28-30页 |
| 第三章 当代视觉文化语境的缺失 | 第30-39页 |
| ·大众文化 | 第31-33页 |
| ·从生产意义到生产快乐 | 第31-33页 |
| ·“我买故我在”:大众对物质的追求 | 第33页 |
| ·媒介文化—信息与影像的“膨胀” | 第33-36页 |
| ·消费社会—从小康社会到小康文化 | 第36-39页 |
| 第四章 “有意味的形式”—视觉形象的生命力表现 | 第39-60页 |
| ·自我与世界 | 第42-45页 |
| ·时间与运动 | 第45-48页 |
| ·全视与多元 | 第48-51页 |
| ·联想与幻象 | 第51-54页 |
| ·印象与概括 | 第54-60页 |
| 第五章 视觉文化的归属感—延伸·重构 | 第60-75页 |
| ·传统审美文化的当代失落 | 第60-62页 |
| ·电子技术对传统审美文化的冲击 | 第60-61页 |
| ·传统审美文化的当代转变 | 第61-62页 |
| ·文化的延伸 | 第62-68页 |
| ·自觉如海 | 第63-64页 |
| ·传统如根 | 第64-67页 |
| ·传承如河 | 第67-68页 |
| ·审美意境的重构 | 第68-75页 |
| ·审美意境中的现实原则 | 第68-69页 |
| ·审美意境中的生命精神 | 第69-70页 |
| ·“尚意“的设计思想 | 第70-75页 |
| ·“尚意”:整体的“大”设计思想 | 第70-71页 |
| ·“尚意”:交融的“和”设计观念 | 第71-75页 |
| 结语 | 第75-77页 |
| 致谢 | 第77-7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8-81页 |
| 附录 A | 第81-82页 |
| 附录 B | 第82-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