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4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4-34页 |
·细菌纤维素概述 | 第14-21页 |
·细菌纤维素的结构 | 第14-16页 |
·细菌纤维素的特性 | 第16-18页 |
·细菌纤维素的合成机理 | 第18-21页 |
·纤维素产生菌的分离和改良 | 第21-23页 |
·国外细菌纤维素产生菌株的分离和改良 | 第21-23页 |
·国内细菌纤维素产生菌株的分离和改良 | 第23页 |
·细菌纤维素的应用 | 第23-28页 |
·国外的应用研究 | 第24-27页 |
·国内的应用研究 | 第27-28页 |
·高压生物学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| 第28-32页 |
·高压对生物大分子的作用 | 第29-31页 |
·高压环境中的生物 | 第31-32页 |
·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| 第32-34页 |
第二章 纤维素产生菌野生菌株的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 | 第34-58页 |
·试验材料与设备 | 第34-37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34-35页 |
·试验试剂 | 第35-36页 |
·试验设备 | 第36-37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37-40页 |
·纤维素产生菌野生菌株的筛选 | 第37页 |
·纤维素产生菌野生菌株种子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的优化 | 第37-38页 |
·纤维素产生菌野生菌株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| 第38-40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0-56页 |
·纤维素产生菌野生菌株筛选结果 | 第40页 |
·纤维素产生菌野生菌株种子培养基的优化 | 第40-45页 |
·纤维素产生菌野生菌株种子培养条件的优化 | 第45-46页 |
·纤维素产生菌野生菌株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| 第46-55页 |
·纤维素产生菌野生菌株纤维素产生动力学曲线 | 第55-56页 |
·讨论 | 第56-57页 |
·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三章 纤维素高产突变菌株的筛选及其发酵条件的优化 | 第58-77页 |
·试验材料与设备 | 第58-61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58页 |
·试验试剂 | 第58-60页 |
·试验设备 | 第60-61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61-63页 |
·纤维素高产菌株的高静水压诱变选育 | 第61-62页 |
·纤维素高产突变菌株种子培养条件的优化 | 第62页 |
·纤维素高产突变菌株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| 第62-63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63-75页 |
·纤维素高产突变菌株的选育 | 第63-66页 |
·纤维素高产突变菌株种子培养条件的优化 | 第66-67页 |
·纤维素高产突变菌株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| 第67-74页 |
·纤维素产生菌野生菌株纤维素产生动力学曲线 | 第74-75页 |
·讨论 | 第75页 |
·小结 | 第75-77页 |
第四章 细菌纤维素理化性质研究 | 第77-88页 |
·试验材料与设备 | 第77-79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77页 |
·试验试剂 | 第77-78页 |
·试验设备 | 第78-79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79-82页 |
·细菌纤维素的制备 | 第79页 |
·细菌纤维素定性观察 | 第79页 |
·细菌纤维素膜表观形态观察 | 第79页 |
·细菌纤维素性质测定 | 第79-82页 |
·细菌纤维素超微结构表征 | 第82页 |
·细菌纤维素超分子结构表征 | 第82页 |
·细菌纤维素机械强度测定 | 第82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82-86页 |
·细菌纤维素定性 | 第82页 |
·细菌纤维素膜表观形态 | 第82-83页 |
·细菌纤维素性质 | 第83-84页 |
·细菌纤维素超微结构 | 第84-85页 |
·细菌纤维素超分子结构 | 第85-86页 |
·细菌纤维素机械强度 | 第86页 |
·讨论 | 第86-87页 |
·小结 | 第87-88页 |
第五章 野生菌株及其高静水压突变菌株表型比较和菌种鉴定 | 第88-106页 |
·试验材料与设备 | 第89-91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89页 |
·试验试剂 | 第89-91页 |
·试验设备 | 第91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91-96页 |
·菌种复壮 | 第91-92页 |
·16S rRNA 基因序列的扩增及测序 | 第92-93页 |
·形态学研究 | 第93页 |
·生理生化特征测定及属内种间鉴定 | 第93-96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96-105页 |
·复壮后菌种的纤维素产量 | 第96-97页 |
·基于 16S rRNA 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| 第97-101页 |
·形态学研究 | 第101页 |
·生理生化特征及其属内种间鉴定 | 第101-105页 |
·讨论 | 第105页 |
·小结 | 第105-106页 |
第六章 AFLP 多态性体系建立及分析 | 第106-116页 |
·试验材料与设备 | 第107-108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107页 |
·试验试剂 | 第107页 |
·试验设备 | 第107-108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108-110页 |
·细菌基因组 DNA 的提取 | 第108页 |
·双酶切体系的优化 | 第108-109页 |
·连接体系 | 第109页 |
·预扩增体系 | 第109页 |
·选择性扩增体系的优化 | 第109-110页 |
·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 | 第110页 |
·AFLP引物的筛选 | 第110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110-114页 |
·基因组 DNA 的质量 | 第110页 |
·双酶切体系的优化 | 第110-111页 |
·连接体系的优化 | 第111页 |
·预扩增体系 | 第111-112页 |
·选择性扩增体系的优化 | 第112-113页 |
·AFLP 选择性扩增引物的筛选 | 第113-114页 |
·讨论 | 第114-115页 |
·小结 | 第115-116页 |
第七章 结论、创新点与展望 | 第116-121页 |
·结论 | 第116-117页 |
·纤维素产生菌野生菌株J2的筛选、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优化 | 第116页 |
·纤维素产生菌突变菌株M_(438)的筛选、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优化 | 第116页 |
·菌株J2和菌株M_(438)所产细菌纤维素性质研究 | 第116-117页 |
·菌株J2和菌株M_(438)表型分析和菌种鉴定 | 第117页 |
·AFLP多态性体系的建立及分析 | 第117页 |
·创新点 | 第117-118页 |
·展望 | 第118-121页 |
·优化培养基配方,改进发酵条件 | 第118页 |
·改进发酵设备 | 第118-119页 |
·菌种复配 | 第119页 |
·纤维素改性 | 第119-120页 |
·诱变机理的深入研究 | 第120-12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1-136页 |
缩略词 | 第136-138页 |
致谢 | 第138-140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4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