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犯罪化探讨
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引言 | 第11-12页 |
一、非犯罪化的概念 | 第12-20页 |
(一) 学界关于非犯罪化概念的争议及评析 | 第12-16页 |
1、从广义和狭义角度来定义 | 第12-13页 |
2、从立法和司法层面来定义 | 第13-15页 |
3、其它定义 | 第15-16页 |
(二) 笔者观点 | 第16-17页 |
(三) 非犯罪化与相关概念之厘定 | 第17-20页 |
1、非犯罪化与非刑罚化 | 第17-18页 |
2、非犯罪化与非刑事 | 第18-19页 |
3、非犯罪化与轻刑化 | 第19页 |
4、非犯罪化与合法化 | 第19-20页 |
二、非犯罪化产生的现实基础及域外考察 | 第20-29页 |
(一) 非犯罪化产生的现实基础 | 第20-22页 |
(二) 非犯罪化的域外考察 | 第22-29页 |
1、非犯罪化在英国 | 第22-24页 |
2、非犯罪化在美国 | 第24-25页 |
3、非犯罪化在欧洲 | 第25-27页 |
4、其它地区 | 第27-29页 |
三、非犯罪化的理论基础 | 第29-33页 |
(一) 哲学基础——自由主义思想 | 第29-30页 |
(二) 法学理论基础 | 第30-33页 |
1、刑法谦抑思想 | 第30-31页 |
2、法益保护思想 | 第31-33页 |
四、我国非犯罪化现状考察 | 第33-47页 |
(一) 我国刑法非犯罪化动向梳理 | 第33-40页 |
1、我国明显的犯罪化倾向 | 第33页 |
2、我国立法领域的非犯罪化实践 | 第33-37页 |
3、我国司法领域的非犯罪化实践 | 第37-39页 |
4、中西非犯罪化实践比较 | 第39-40页 |
(二) 我国适用非犯罪化的有利条件 | 第40-47页 |
1、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和个人权利意识的加强 | 第40-41页 |
2、犯罪观的转变 | 第41-43页 |
3、刑罚观的转变 | 第43-44页 |
4、刑事政策变迁 | 第44-46页 |
5、传统思想中的有利根基 | 第46-47页 |
五、非犯罪化在我国适用的构想 | 第47-55页 |
(一) 非犯罪化在我国适用的指导原则 | 第47-49页 |
1、关于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争论 | 第47页 |
2、对争论的思考 | 第47-48页 |
3、指导原则——双轨适用 | 第48-49页 |
(二) 非犯罪化在我国的适用空间 | 第49-55页 |
1、立法上非犯罪化的适用空间 | 第49-52页 |
2、司法上非犯罪化的适用空间 | 第52-55页 |
结语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| 第61-62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