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刑法主观主义
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引言 | 第10-12页 |
一、刑法主观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 | 第12-18页 |
(一) 历史背景 | 第12-14页 |
(二) 理论基础 | 第14-18页 |
1、意志决定论 | 第14-16页 |
2、犯罪原因论 | 第16页 |
3、社会本位 | 第16-18页 |
二、刑法主观主义的历史界定和主要观点 | 第18-27页 |
(一) 刑事责任观 | 第19-20页 |
(二) 犯罪论 | 第20-22页 |
(三) 刑罚论 | 第22-27页 |
1、目的刑论 | 第22-23页 |
2、特殊预防论 | 第23-24页 |
3、刑罚措施 | 第24-27页 |
三、刑法主、客观主义之评述 | 第27-40页 |
(一) 刑法客观主义 | 第27-29页 |
1、立论基础 | 第27页 |
2、基本思想 | 第27-29页 |
3、客观主义的弊端 | 第29页 |
(二) 主观主义对客观主义的弥补及固有缺陷 | 第29-32页 |
(三) 刑法主、客观主义的融合 | 第32-33页 |
(四) 对主观主义的肯定性评价 | 第33-40页 |
1、纠正对主观主义的偏见 | 第33-36页 |
2、主观主义的功绩 | 第36-40页 |
四、刑法主观主义在中国 | 第40-52页 |
(一) 刑法主观主义在中国的历史渊源 | 第40-43页 |
1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观主义倾向 | 第40-41页 |
2、春秋决狱中的原心定罪 | 第41-43页 |
(二) 主观主义在中国当代的体现 | 第43-49页 |
1、刑事立法的主观主义倾向 | 第43-47页 |
2、司法实践中的主观主义倾向 | 第47-49页 |
(三) 主观主义在中国当代刑事立法中的合理运用 | 第49-52页 |
1、原则性规定 | 第50页 |
2、具体性规定 | 第50-52页 |
结语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5页 |
致谢 | 第55-5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56-57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