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3-4页 |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4-3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4-17页 |
1.1.1 燃料油脱硫的必要性 | 第14页 |
1.1.2 柴油中含硫物质的种类及分布 | 第14-16页 |
1.1.3 柴油硫含量标准 | 第16-17页 |
1.2 柴油脱硫技术的研究现状 | 第17-22页 |
1.2.1 加氢脱硫技术 | 第17-19页 |
1.2.2 非加氢脱硫技术 | 第19-22页 |
1.3 低共熔溶剂及其应用 | 第22-28页 |
1.3.1 低共熔溶剂概述 | 第22-26页 |
1.3.2 低共熔溶剂在化工分离领域的应用 | 第26-28页 |
1.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| 第28-30页 |
1.4.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| 第28-29页 |
1.4.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| 第29-30页 |
第二章 低共熔溶剂的合成 | 第30-34页 |
2.1 前言 | 第30页 |
2.2 实验试剂与仪器 | 第30-31页 |
2.2.1 实验试剂 | 第30-31页 |
2.2.2 试验仪器及设备 | 第31页 |
2.3 低共熔溶剂的合成 | 第31-33页 |
2.3.1 Lewis酸性低共培溶剂的合成 | 第31-32页 |
2.3.2 Br?nsted酸性低共溶溶剂的合成 | 第32-33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三章 Lewis酸性低共熔溶剂用于燃料油脱硫行为研究 | 第34-48页 |
3.1 前言 | 第34-35页 |
3.2 实验试剂及仪器 | 第35-36页 |
3.2.1 实验试剂 | 第35页 |
3.2.2 实验仪器 | 第35-36页 |
3.3 实验过程及方法 | 第36-40页 |
3.3.1 柴油脱硫实验 | 第36-37页 |
3.3.2 柴油含硫量分析 | 第37-38页 |
3.3.3 测试仪器的准确度与精确度标定 | 第38-40页 |
3.3.4 低共熔溶剂再生及重复利用性考察 | 第40页 |
3.4 结果分析与讨论 | 第40-47页 |
3.4.1 不同Lewis酸性低共熔溶剂脱硫率对比 | 第40-41页 |
3.4.2 反应时间与温度对氧化脱硫率的影响 | 第41-43页 |
3.4.3 氧化剂H_2O_2用量对氧化脱硫率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3.4.4 低共熔溶剂用量对氧化脱硫率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3.4.5 低共熔溶剂的再生及重复利用性考察 | 第45-46页 |
3.4.6 多级萃取氧化脱硫效果的考察 | 第46-47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四章 Br?nsted酸性低共熔溶剂用于燃料油脱硫行为研究 | 第48-62页 |
4.1 前言 | 第48页 |
4.2 实验试剂及仪器 | 第48-49页 |
4.2.1 实验试剂 | 第48-49页 |
4.2.2 实验仪器 | 第49页 |
4.3 实验过程及方法 | 第49-53页 |
4.3.1 柴油脱硫实验 | 第49-50页 |
4.3.2 柴油含硫量分析 | 第50-51页 |
4.3.3 测试仪器的准确度与精确度标定 | 第51-52页 |
4.3.4 低共熔溶剂再生及重复利用性考察 | 第52-53页 |
4.4 结果分析与讨论 | 第53-59页 |
4.4.1 不同Br?nsted酸性低共熔溶剂脱硫率对比 | 第53-54页 |
4.4.2 反应时间与温度对氧化脱硫率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4.4.3 氧化剂H_2O_2用量对氧化脱硫率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4.4.4 低共熔溶剂用量对氧化脱硫率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4.4.5 低共熔溶剂的再生及重复利用性考察 | 第57-58页 |
4.4.6 多级萃取氧化脱硫效果的考察 | 第58-59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9-62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62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70页 |
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0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4页 |
作者和导师简介 | 第74-76页 |
附件 | 第76-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