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教育论文--教学理论论文--教学研究和改革论文

新课程背景下生态型教学模式探究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0页
引言第10-13页
第1章 现实缘起与审视——生态型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第13-27页
   ·缘起:和谐社会的创建呼唤生态型教学第13-14页
   ·审视:生态学视角下的传统教学模式第14-23页
     ·"阳光缺失",即教学中师生之间生命关怀的缺乏、爱心的缺位第16-18页
     ·"水土流失",即教学远离现实生活、缺乏天然流动的学习激情第18-20页
     ·"垦伐过度",即学业负担重、预设性与生成性教学的比例失调第20-21页
     ·"食物链单一",即相关课程要素间缺乏横向或纵向的互联互动第21-23页
   ·定位:新课程理念与生态型教学模式的融合第23-27页
     ·素质教育思想与生态型教学模式第23-25页
     ·生活化教学观与生态型教学模式第25-26页
     ·可持续发展观与生态型教学模式第26-27页
第2章 理论观照与阐释——生态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第27-43页
   ·生态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第27-33页
     ·提供理论借鉴与隐喻空间的生态观念第27-29页
     ·支持生命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第29-31页
     ·倡导主体建构与教学互动的教学理论第31-33页
   ·生态型教学模式内涵的界说第33-35页
     ·生态与生态型的含义第33-34页
     ·教学模式的概念第34-35页
     ·生态型教学模式的界定第35页
   ·生态型教学模式的结构框架第35-40页
     ·一基点第35-36页
     ·两要素第36-38页
     ·三阶段第38-40页
   ·生态型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第40-43页
     ·生命性第41页
     ·生活性第41页
     ·生成性第41-42页
     ·联动性第42-43页
第3章 实践研发与探索——生态型教学模式的实施探究第43-68页
   ·新课程背景下生态型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第43页
   ·新课程背景下生态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第43-46页
     ·学生的培养目标第44-45页
     ·教师的发展目标第45-46页
   ·新课程背景下生态型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第46-51页
     ·课堂生态硬环境、软环境的动态组合第47-49页
     ·课堂生命系统中个体与种群的总要求第49-51页
   ·新课程背景下生态型教学模式的阶段式操作程序第51-61页
     ·要素适应阶段第51-54页
     ·平衡稳定阶段第54-57页
     ·和谐发展阶段第57-61页
   ·新课程背景下生态型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第61-65页
     ·力避"花盆效应",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第61-62页
     ·重视"群体效应",实施动力激发教学策略第62页
     ·摆脱"限制因子",实施把手整合教学策略第62-63页
     ·遵循"最适度原则",实施教与学调控策略第63页
     ·运用"生态位原理",实施生态位变换策略第63-65页
   ·新课程背景下生态型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第65-68页
     ·多维度的评价第65-66页
     ·生态档案评价第66-68页
第4章 问题切入与优化——生态型教学模式反思与前瞻第68-73页
   ·问题切入第68-70页
     ·整体效应的失范与教学系统紊乱第68页
     ·边缘效应的滋生与教学盲点悬置第68-69页
     ·密度效应的增强与班级规模放任第69页
     ·生态链法则漠视与教学层次模糊第69-70页
   ·优化设想第70-71页
     ·优化系统内部结构第70页
     ·优化教育教学观念第70页
     ·优化教学评价视角第70-71页
     ·优化教学生态资源第71页
   ·结束语第71-73页
参考文献第73-75页
附录第75-80页
致谢第80页

论文共8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HERMITE矩阵空间上保逆的加法映射
下一篇:基于可重用技术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