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语言、文字论文--汉语论文--方言论文--北方话(官话方言)论文

唐山方言词尾“儿”的读音研究

第一章 前言第1-9页
 一 课题意义第7页
 二 研究现状第7-8页
 三 调查情况说明第8-9页
第二章 概述第9-11页
 一 关于“儿化”第9页
 二 唐山的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第9页
 三 唐山方言词尾“儿”的读音特点第9页
 四 唐山方言的声、韵、调系统第9-11页
第三章 唐山方言(除迁安、迁西)词尾“儿”的读音第11-14页
 一 唐山方言(除迁安、迁西)的儿化韵第11-13页
 二 唐山方言(除迁安、迁西)儿化韵与北京话儿化韵的比较第13-14页
第四章 唐山迁安、迁西方言词尾“儿”的读音第14-22页
 一 迁安方言词尾“儿”的读音第14-16页
 二 迁西方言词尾“儿”的读音第16-18页
 三 迁安、迁西与唐山其他地区词尾“儿”的读音比较第18-20页
 四 迁安、迁西方言词尾“儿”的读音与唐山其他地区不同的原因第20-22页
第五章 保定、石家庄部分地区的儿化情况及与唐山迁安、迁西的比较第22-26页
 一 保定的定兴、徐水二县词尾“儿”的读音第22-24页
 二 石家庄的赵县、高邑县词尾“儿”的读音第24-25页
 三 唐山(迁安、迁西),保定(定兴、徐水),石家庄(赵县、高邑)词尾“儿”的读音比较第25-26页
第六章 北京儿化韵的产生过程第26-34页
 一 “儿尾”的产生第26-27页
 二 “儿化”的产生第27页
 三 早期北京儿化韵只有两小辙第27-30页
 四 “两小辙”的成因第30-31页
 五 十三辙时期“儿”音不卷舌第31页
 六 北京话“卷舌”儿音的产生第31-33页
 七 北京儿化韵的发展第33-34页
第七章 唐山迁安、迁西方言词尾“儿”的读音差异与“词汇扩散”理论第34-37页
第八章 结语第37-39页
注释第39-40页
参考文献第40-41页
致谢第41-42页
附录第42-44页
 1 、 所调查的几个地点与北京的地理位置地图第42-43页
 2 、 唐山迁安、迁西12个地点地图第43-44页
 3 、 重要发音人情况简介第44页

论文共4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试论王充“疾虚妄”的批判精神
下一篇:元明水浒戏主题的嬗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