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基础医学论文--医用一般科学论文--生物医学工程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生物材料学论文

以钙云母为主相的高强度可切削牙科微晶玻璃的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5页
英文摘要第5-13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3-40页
 1.1 微晶玻璃的形成第13-19页
  1.1.1 成核与析晶第14-16页
  1.1.2 玻璃—玻璃分相第16-17页
  1.1.3 晶核剂的作用第17-19页
 1.2 医用可切削微晶玻璃的研究现状第19-26页
  1.2.1 植入体微晶玻璃第19-23页
   1.2.1.1 SiO_2-CaO-Na_2O-P_2O_5系玻璃和微晶玻璃第21页
   1.2.1.2 SiO_2-CaO-MgO-P_2O_5-F系微晶玻璃第21-22页
   1.2.1.3 SiO_2-Al_2O_3-MgO-CaO-Na_2O—K_2O-P_2O_5-F系微晶玻璃第22-23页
  1.2.2 口腔修复体微晶玻璃第23-26页
   1.2.2.1 云母基可切削微晶玻璃第23页
   1.2.2.2 云母基可切削微晶玻璃的结构第23-26页
   1.2.2.3 其他口腔修复体微晶玻璃第26页
 1.3 牙科CAD/CAM技术与材料第26-31页
  1.3.1 临床常用全瓷修复体制作技术第26-27页
   1.3.1.1 粉浆涂塑技术第27页
   1.3.1.2 铸造玻璃陶瓷技术第27页
   1.3.1.3热压铸陶瓷技术第27页
   1.3.1.4In-ceram技术第27页
   1.3.1.5CAD/CAM制作技术第27页
  1.3.2 牙科CAD/CAM加工技术第27-29页
  1.3.3 临床用可切削瓷修复体材料第29-30页
  1.3.4 存在问题第30-31页
 1.4 增强与增韧第31-37页
  1.4.1 微晶玻璃的强度第31页
  1.4.2 影响微晶玻璃强度的因素第31-32页
  1.4.3 增强和增韧的方法第32-34页
  1.4.4 氧化锆在微晶玻璃中的增韧第34-37页
   1.4.4.1 氧化锆在微晶玻璃中的相变增韧第34-36页
   1.4.4.2 氧化锆在微晶玻璃中的微裂纹偏转增韧第36页
   1.4.4.3 氧化锆在微晶玻璃中的微裂纹增韧第36-37页
 1.5 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7页
 1.6 论文设想第37-40页
  1.6.1 本论文基本框架第37-38页
  1.6.2 成份分析和设计第38-39页
  1.6.3 结构与性能评价第39-40页
第二章 CaO-MgO-Al_2O_3-SiO_2-F系组成设计及实验方案第40-49页
 2.1 材料设计的理论分析第40-41页
 2.2 熔体组成对析晶的影响第41-42页
  2.2.1 熔体氧化物的作用第41页
  2.2.2 熔体组成对析晶的影响第41-42页
 2.3 熔体组成设计第42-44页
 2.4 实验部分第44-45页
  2.4.1 实验试剂第44页
  2.4.2 实验仪器第44-45页
 2.5 实验过程第45-46页
 2.6 检测第46-49页
  2.6.1 晶相第46页
  2.6.2 差热分析第46页
  2.6.3 强度第46-47页
  2.6.4 断裂韧性第47页
   2.6.4.1 单边梁法测断裂韧性第47页
   2.6.4.2 压痕法第47页
  2.6.5 显微硬度第47-48页
  2.6.6 可切削性第48页
  2.6.7 显微结构第48-49页
第三章 CaO-MgO-Al_2O_3-SiO_2-F系微晶玻璃的行成第49-60页
 3.1 微晶玻璃的典型热历程第49页
 3.2 CaO-MgO-Al_2O_3—SiO_2-F系玻璃第49-52页
  3.2.1 熔体的成型性第49-50页
  3.2.2 玻璃性貌第50-52页
 3.3 热处理制度的确定第52-57页
  3.3.1 一步法和两步法热处理第52-53页
  3.3.2 晶化温度的确定第53-54页
  3.3.3 结果与讨论第54-57页
 3.4 氟在熔制过程中的挥发第57页
 3.5 不同氧硅比对析晶的影响第57-59页
 3.6 结论第59-60页
第四章 析晶机理的探讨第60-73页
 4.1 球晶的形成及演变第60-65页
  4.1.1 球晶的形态第60-61页
  4.1.2 观察到的球晶第61-62页
  4.1.3 球晶的形成第62页
  4.1.4 球晶的微观结构和分析第62-64页
  4.1.5 球晶的演变和生长第64-65页
 4.2 复合网络调整体的效应第65-67页
  4.2.1 玻璃结构中阳离子的分类和作用第65页
  4.2.2 复合网络调整体的作用第65-67页
 4.3 外延生长现象第67-68页
 4.4 氧化锆对析晶的影响第68-72页
  4.4.1 氧化锆在云母微晶玻璃中的溶解度第68-69页
  4.4.2 氧化锆对析晶的影响第69-72页
 4.5 结论第72-73页
第五章 晶体生长过程动力学分析第73-83页
 5.1 晶体生长动力学第73-76页
  5.1.1 析出晶体和熔体组成相同时第73-75页
  5.1.2 析出晶体和熔体组成不同时第75-76页
 5.2 实验第76-77页
 5.3 结果第77-80页
  5.3.1 图像分析方法第77-78页
  5.3.2 非等温热处理第78-79页
  5.3.3 等温热处理第79-80页
 5.4 讨论第80-82页
 5.5 结论第82-83页
第六章 CaO-MgO-Al_O_3-SiO_2-F微晶玻璃的组成、结构与性能及增强增韧机理第83-101页
 6.1 相组成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第83-85页
  6.1.1 相组成和力学性能第83-84页
  6.1.2 氧化锆的相变增韧第84-85页
 6.2 显微结构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第85-93页
  6.2.1 显微结构第85-86页
  6.2.2 断口形貌分析第86页
  6.2.3 结果第86-87页
  6.2.4 讨论第87-93页
   6.2.4.1 SENB法和IM法的比较第87-89页
   6.2.4.2 显微结构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第89-91页
   6.2.4.3 残余应力补强、增韧第91-93页
 6.3 云母基微晶玻璃的短纤维模型第93-96页
  6.3.1 桥联模型第93-94页
  6.3.2 临界长径比的确定第94-96页
 6.4 裂纹的偏转与增韧第96-99页
  6.4.1 裂纹的偏转第96-97页
  6.4.2 断裂韧性和裂纹偏转第97-99页
 6.5 结论第99-101页
第七章 可切削性研究第101-107页
 7.1 前言第101页
 7.2 实验过程第101页
 7.3 结果第101-104页
  7.3.1 钻削实验结果第101-103页
  7.3.2 CAD/CAM加工第103-104页
 7.4 讨论第104-106页
  7.4.1 云母基微晶玻璃可切削性的本质第104页
  7.4.2 显微结构对可切削性的影响第104-105页
  7.4.3 脆性参数与可切削性第105-106页
 7.5 结论第106-107页
第八章 抗腐蚀性研究第107-114页
 8.1 前言第107页
 8.2 实验第107-108页
  8.2.1 样品制备第107页
  8.2.2 浸蚀液的配制第107-108页
  8.2.3 腐蚀试验第108页
  8.2.4 表征第108页
 8.3 结果与讨论第108-113页
  8.3.1 玻璃与水的反应机理第108页
  8.3.2 组成对微晶玻璃化学稳定性的影响第108-109页
  8.3.3 溶液pH值对化学稳定性的影响第109-113页
 8.4 结论第113-114页
第九章 初步的生物相容性评价第114-119页
 9.1 前言第114页
 9.2 蛋白吸附试验第114-116页
  9.2.1 原料与设备第114-115页
   9.2.1.1 化学试剂第114页
   9.2.1.2 材料第114页
   9.2.1.3 设备第114-115页
  9.2.2 原理第115页
  9.2.3 测试方法第115页
   9.2.3.1 蛋白混合液的配制第115页
   9.2.3.2 实验过程第115页
  9.2.4 结果与讨论第115-116页
   9.2.4.1 蛋白吸附值第115-116页
   9.2.4.2 蛋白吸附和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第116页
 9.3 溶血试验第116-118页
  9.3.1 化学试剂和仪器第116页
  9.3.2 溶血实验第116-117页
   9.3.2.1 新鲜稀释抗凝血的配制第116页
   9.3.2.2 试样准备第116页
   9.3.2.3 溶血率实验步骤第116-117页
  9.3.3 结果与讨论第117-118页
 9.4 结论第118-119页
第十章 全文总结第119-122页
参考文献第122-136页
致谢第136-137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37页

论文共13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道地性川贝母的生物学研究及其GF14基因的克隆
下一篇:表面氧化钛膜、含钙和含磷的钛表面表征与钛生物活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