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经济作物论文--棉论文

陆地棉双列杂交的遗传效应及表达谱分析

摘要第1-7页
ABSTRACT第7-13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3-23页
   ·数量性状遗传的变异特点及分析方法第13-15页
     ·数量性状遗传变异特点第13页
     ·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第13-15页
   ·作物杂种优势的概念及其遗传基础第15-17页
   ·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第17-21页
     ·数量遗传模型分析第17-20页
     ·配合力分析第20页
     ·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第20-21页
   ·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第21页
   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1-23页
第二章 重要农艺、经济性状和纤维品质等性状在各环境的总体表现第23-30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23-26页
     ·试验材料第23页
     ·田间试验设计第23-25页
     ·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第25-26页
     ·田间试验数据搜集第26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26-28页
     ·重要农艺、经济性状在各试验环境的总体表现第26-27页
     ·纤维品质性状在各试验环境的总体表现第27-28页
   ·讨论第28-30页
第三章 重要农艺、经济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第30-66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30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30-65页
     ·重要农艺、经济性状的遗传分析第30-48页
       ·方差分量组成和遗传率分析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·亲本农艺、经济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第32-45页
       ·杂交组合农艺、经济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第45-48页
     ·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第48-65页
       ·方差分量组成和遗传率分析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·亲本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第49-56页
       ·杂交组合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第56-65页
   ·讨论第65-66页
第四章 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分析第66-83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66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66-77页
     ·重要农艺、经济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分析第66-70页
       ·重要农艺、经济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和基因型相关分析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·重要农艺、经济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分解第67-70页
     ·纤维品质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分析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·纤维品质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和基因型相关分析第70页
       ·纤维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分解第70-72页
     ·农艺、经济性状与纤维品质性状间相关分析第72-77页
       ·农艺、经济性状与纤维品质间的表型相关和基因型相关分析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·农艺、经济性状与纤维品质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分解第73-77页
   ·讨论第77-83页
第五章 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第83-113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83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83-112页
     ·重要农艺、经济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第83-100页
     ·纤维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第100-112页
   ·讨论第112-113页
第六章 遗传贡献率分析第113-160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113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113-158页
     ·相关农艺、经济性状对皮棉产量的遗传贡献率分析第113-123页
       ·农艺、经济性状对皮棉产量各遗传方差分量的贡献第113-114页
       ·农艺、经济性状对亲本皮棉产量的加性效应的贡献第114-117页
       ·农艺、经济性状对组合皮棉产量的显性效应的贡献第117-121页
       ·农艺、经济性状对亲本皮棉产量的加加上位性效应的贡献第121-123页
       ·农艺、经济性状对组合皮棉产量的加加上位性效应的贡献第123页
     ·农艺、经济性状对主要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贡献率分析第123-158页
       ·农艺、经济性状对上半部平均长度的遗传贡献率分析第124-136页
       ·农艺、经济性状对断裂比强度的遗传贡献率分析第136-150页
       ·农艺、经济性状对马克隆值的遗传贡献率分析第150-158页
   ·讨论第158-160页
第七章 与产量性状相关的QTT表达谱分析第160-169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160-161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161-168页
     ·与皮棉产量显著相关的数量性状转录子第161-162页
     ·基因对皮棉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方差分量贡献率第162-163页
     ·基因的加性效应贡献值第163-165页
     ·基因的显性效应贡献值第165-168页
   ·讨论第168-169页
第八章 全文结论第169-172页
   ·主要研究结果第169-170页
   ·主要创新点第170-171页
   ·不足处与下一步研究的方向第171-172页
参考文献第172-190页
致谢第190-191页
作者简历第191-193页

论文共19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棉花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线粒体基因组差异研究
下一篇:紫花苜蓿响应盐胁迫的蛋白质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