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林业论文--森林保护学论文--森林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各种树的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

土壤因子对黄栌枯萎病发生的影响及病害防治的初步研究

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9页
1 文献综述第9-25页
   ·黄栌枯萎病的发生和病原菌的研究第9-10页
     ·黄栌枯萎病的发生和危害第9页
     ·黄栌枯萎菌的种类和鉴定第9页
     ·寄主范围第9-10页
     ·症状及致病机制第10页
   ·黄栌枯萎菌微菌核的研究第10-16页
     ·微菌核的形态、大小与分布第12页
     ·影响土壤中微菌核数量消长的因素第12-16页
       ·土壤因子的作用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·根系分泌物的影响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·土壤微生物的作用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·土壤添加物的影响第15页
       ·化学药剂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·日晒第16页
     ·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形成能力的遗传第16页
   ·影响病害流行的因素第16-18页
     ·气象因子对病害的影响第16-17页
     ·林分因子对病害的影响第17页
     ·土壤因子对病害的影响第17页
     ·海拔因子对病害的影响第17-18页
     ·水分胁迫对病害的影响第18页
   ·黄栌枯萎病监测技术第18-20页
     ·V.dahliae 微菌核密度与枯萎病暴发的关系第18-19页
     ·土壤中V.dahliae 微菌核监测技术的研究第19-20页
   ·树木轮枝菌枯萎病控制技术研究第20-25页
     ·物理防治研究第20-22页
     ·化学防治研究第22-23页
     ·生物防治研究第23-25页
2 材料与方法第25-32页
   ·选择性培养基对分离土壤中V.DAHLIAE 微菌核的影响第25-27页
     ·材料和预备工作第25页
     ·试验用黄栌枯萎病病原菌第25页
     ·供试培养基及其主要成份第25-26页
     ·土壤处理方法第26-27页
     ·V.dahliae 微菌核生长测定及回收率测定第27页
   ·黄栌林发病率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第27-28页
     ·时间和地点第27页
     ·研究方法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·病情调查方法第27页
       ·生态因子的调查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·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第28页
       ·数据处理方法第28页
   ·黄栌枯萎病防治实验第28-32页
     ·室内药剂筛选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·实验材料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·实验方法第29页
       ·实验步骤第29页
       ·室内药效计算公式第29页
     ·野外防治实验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·实验基本情况第30页
       ·实验处理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·施药方法和步骤第31页
       ·野外药效计算公式第31-32页
3 结果与分析第32-47页
   ·选择性培养基对分离土壤中V.DAHLIAE 微菌核的影响第32-35页
     ·五种培养基分离效果的比较第32-33页
     ·稀释法、湿筛法和蔗糖悬浮法分离结果稳定性的比较第33-34页
     ·土壤接种量与培养基检测V.dahliae 效率比较第34页
     ·稀释法、湿筛法和蔗糖悬浮法回收土壤中V.dahliae 微菌核效率比较第34-35页
     ·稀释法、湿筛法和蔗糖悬浮法分离效果的比较第35页
   ·黄栌林发病率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第35-39页
     ·林分郁闭度对黄栌枯萎病发生的影响第35-36页
     ·坡向对黄栌枯萎病发生的影响第36页
     ·坡位对黄栌枯萎病发生的影响第36-37页
     ·土壤因子对黄栌枯萎病发生的影响第37页
     ·土壤理化性质与黄栌枯萎病发生的影响第37-39页
   ·黄栌枯萎病防治实验第39-47页
     ·室内药效结果与分析第39-44页
     ·野外药效结果与分析第44-47页
4 结论与讨论第47-50页
   ·选择性培养基对分离土壤中V.DAHLIAE 微菌核的影响第47页
   ·黄栌林发病率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第47-48页
   ·黄栌枯萎病防治实验第48-50页
     ·防治实验结论第48-49页
     ·黄栌枯萎病生物防治的措施和展望第49-50页
参考文献第50-57页
个人简介第57-58页
导师简介第58-59页
致谢第59页

论文共5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运营支撑系统软件开发项目的质量管理
下一篇:多源散射粘弹性人工边界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