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提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3页 |
壹 概说 | 第13-37页 |
·认知过程中的两种基本关系 | 第13-16页 |
·汉语方位词 | 第16-23页 |
·开放的类与封闭的类 | 第23-25页 |
·词项的多义性 | 第25-30页 |
·基于介词/方位词的认知语义学研究 | 第30-34页 |
·本文的目的、研究取向与语料说明 | 第34-37页 |
贰 语义演变及其句法后果 | 第37-50页 |
·“上/下”语义溯源──方位意义 | 第37-38页 |
·基于原始意义的意义引申 | 第38-39页 |
·基于原始方位意义的意义引申 | 第39-41页 |
·“上/下”语义溯源──行为动作意义 | 第41-45页 |
·“上/下”表示趋向意义 | 第45-47页 |
·句法特征 | 第47-49页 |
·小结 | 第49-50页 |
叁 概念结构及其隐喻形式 | 第50-83页 |
·方位词与方位隐喻 | 第50-53页 |
·英语介词和汉语方位词 | 第50-51页 |
·汉语方位词的语义负担 | 第51-53页 |
·隐喻与隐喻化 | 第53-55页 |
·隐喻化 | 第53-54页 |
·认知域与关系场景 | 第54-55页 |
·基底与侧面 | 第55-60页 |
·基底与侧面的表现形式 | 第56-58页 |
·小结 | 第58-60页 |
·背景与物像 | 第60-67页 |
·两种关系场景 | 第60-61页 |
·背景与物像的表现形式 | 第61-67页 |
·小结 | 第67页 |
·地标与射体 | 第67-82页 |
·原始概念结构的地标与射体 | 第67-69页 |
·原始隐喻概念结构的地标与射体 | 第69-71页 |
·命题隐喻概念结构的地标与射体 | 第71-76页 |
·动态关系场景Ⅲ之概念结构的地标与射体 | 第76-81页 |
·小结 | 第81-82页 |
·小结:背景与物像的复杂性 | 第82-83页 |
肆 身体部位隐喻 | 第83-101页 |
·身体部位隐喻 | 第83-84页 |
·关于“头”的隐喻 | 第84-86页 |
·关于“脸”的隐喻 | 第86-87页 |
·关于“嘴”的隐喻 | 第87-89页 |
·关于“身(体)”的隐喻 | 第89-91页 |
·关于“手”的隐喻 | 第91-96页 |
·关于“脚”/“足”的隐喻 | 第96-99页 |
·关于“心”的隐喻 | 第99-100页 |
·关于其他身体部位的隐喻 | 第100-101页 |
伍 词汇化倾向 | 第101-126页 |
·词汇化的内涵与外延 | 第101-102页 |
·“身体部位+上/下”结构的词汇化 | 第102-111页 |
·其他结构的词汇化 | 第111-124页 |
·《现代汉语词典》释义的欠准确性 | 第124-125页 |
·小结 | 第125-126页 |
陆 认知域的投射 | 第126-147页 |
·三组概念 | 第126-131页 |
·基底与侧面的对立 | 第126-127页 |
·背景与物像的对立 | 第127-128页 |
·地标与射体的对立 | 第128-131页 |
·认知域的拓展与投射 | 第131-147页 |
·隐喻化与概念结构的层次性 | 第131-132页 |
·认知域的转移: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投射 | 第132-146页 |
·小结 | 第146-147页 |
柒 从概念结构到句法结构 | 第147-170页 |
·概念元素与概念结构 | 第147-153页 |
·概念元素构成概念结构 | 第147-150页 |
·“上/下”前位之概念结构分析 | 第150页 |
·“上/下”后位之概念结构分析 | 第150-152页 |
·四种概念结构之关系 | 第152-153页 |
·概念框架:从概念依赖到概念自主 | 第153-155页 |
·从概念结构到句法结构:意义的形式化操作与论元结构式 | 第155-160页 |
·观察窗口与无序扫描 | 第155-156页 |
·语义结构与论元结构式 | 第156-157页 |
·语义论元的背后 | 第157-160页 |
·两种意象图式的对立 | 第160-162页 |
·三个世界之间的互动 | 第162-170页 |
捌 从概念依赖到概念自主 | 第170-194页 |
·概念依赖与概念自主 | 第170-173页 |
·另类概念依赖 | 第173-183页 |
·谓词“上/下”是概念依赖的构件 | 第173-174页 |
·地标隐含造成的句法后果 | 第174-176页 |
·路径图式凸显侧面的差异 | 第176-182页 |
·意义引申的背后──认知解释 | 第182-183页 |
·概念自主的构件 | 第183-192页 |
·关于现代汉语述补结构的来源 | 第183-189页 |
·意义引申的背后──认知解释 | 第189-192页 |
·概念依赖与概念自主的相对性 | 第192-193页 |
·小结 | 第193-194页 |
玖 结语 | 第194-198页 |
·本文的主要内容 | 第194-195页 |
·几组概念范畴的对立 | 第195-196页 |
·悬而未决的问题 | 第196-19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98-207页 |
附录 1 Lakoff对英语介词over的图式分析 | 第207-211页 |
附录 2 Taylor对英语介词over的研究 | 第211-212页 |
附录 3 Lakoff&Johnson对英语UP/DOWN的隐喻意义研究 | 第212-214页 |
附录 4 Mamvu语的数字表示法 | 第214-215页 |
附录 5 13种可触知性相关参数及其梯度对应特征 | 第215-217页 |
附录 6 关于“上线”与“下线”的问卷调查 | 第217-221页 |
术语索引 | 第221-225页 |
后记 | 第225-22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