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中国文学论文--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--古代文学(~1840年)论文

道之文--论经学信仰与儒士对文道关系的理解

中文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0页
引论第10-22页
 第一节、“道之文”是形上之“道”在现世的美奂呈现第12-14页
 第二节、儒之为儒的终极依据在于“明经弘道”第14-16页
 第三节、儒士对文道关系的不同言说是其经学信仰在诗学层面的一种表现第16-19页
 第四节、对目前有关文道关系研究现状的综述第19-22页
第一章 儒士的经学信仰与“道之文”第22-37页
 第一节、“道之文”概说第22-29页
  一、作为道本体的显现者的“道之文”之“文”第22-24页
  二、作为儒士心灵信仰的“道之文”之“道”第24-26页
  三、历代儒士对“道之文”的言说是其经学信仰在自己时代的诗学表现第26-29页
 第二节、儒士的安身立命观念与“道之文”第29-37页
  一、儒家的“安身”与“立命”观念第29-31页
  二、儒士的“安身立命”与终极关切第31-34页
  三、儒士信仰意义上的“道之文”的观念第34-37页
第二章 经学信仰与刘勰对文道关系的理解——文以原道第37-68页
 第一节、“文以原道”与汉晋之际的经学危机第39-46页
  一、“中衰”的经学与儒士信仰根基的动摇第39-42页
  二、魏晋士人对“经”的本体地位的“提问”第42-44页
  三、黄老之学的复兴与儒道融合的趋向第44-46页
 第二节、魏晋时代的经学玄学化思潮第46-52页
  一、魏晋士人儒道双修的性格第46-47页
  二、圣人人格和圣人之道的玄学化第47-50页
  三、魏晋时期儒家之“经”的玄学化第50-52页
 第三节、“文以原道”与刘勰对文道关系的理解第52-64页
  一、刘勰对“离本弥甚”的忧虑第52-54页
  二、“文以原道”之“原”与“道”第54-58页
  三、以“道”为“原”与以“经”为“源”第58-60页
  四、“立文之本”在于“道”第60-64页
 第四节、刘勰“文以原道”的观念是效果历史意识的产物第64-68页
  一、效果历史意识:刘勰据以理解的意识第64-65页
  二、过去对现在的“效果”:刘勰观念中“经”的本源地位的确立第65-66页
  三、现在对过去的“效果”:确立“经”的终极依据为形上之“道”第66-68页
第三章 经学信仰与韩愈对文道关系的理解——文以明道第68-107页
 第一节、“文以明道”与隋唐之际的经学危机第69-77页
  一、作为“官方教科书”的《五经正义》的颁定与经学思想的凝滞第69-72页
  二、科举使“信条”沦为“教条”的事实第72-75页
  三、《春秋》新经学的政治指向第75-77页
 第二节、儒士终极关切中的佛、老“异声”第77-87页
  一、佛、老在唐朝的发展及对儒学的渗透第77-81页
  二、唐儒“外儒内佛”和“外儒内道”的价值取向第81-84页
   三、唐代“诗教”观与诗文创作实际的背离第84-87页
 第三节、韩愈对佛、老“异端”威胁的“焦虑”第87-99页
  一、唐儒精神本体焦虑的信仰显现第87-91页
   二、唐代“诗境”说中的庄禅趣味第91-94页
  三、韩愈对唐儒终极关切改变的焦虑第94-99页
 第四节、“文以明道”与韩愈对文道关系的理解第99-107页
  一、“文以明道”的提出及“古文”观念的确立第99-100页
  二、《原道》篇及韩愈对“圣人之道”的理解第100-103页
  三、“文以明道”与韩愈对文道关系的理解第103-107页
第四章 经学信仰与朱熹对文道关系的理解——文道合一第107-146页
 第一节、宋代经学内部的“新变”第110-121页
  一、从“惑于异端”到“圣道大明”第110-114页
  二、从“牵于训诂”到“依经明理”第114-116页
  三、儒学终极关切的建立第116-121页
 第二节、理学家的文学观念及其对“文章”之弊的批评第121-134页
  一、程颐的“艺文”“害道”论第122-126页
  二、朱熹的“苏文害正道”论第126-130页
  三、理学家“文以载道”的文学观念第130-134页
 第三节、“文道合一”与朱熹对文道关系的理解第134-146页
  一、“文从道出”与“文从心出”第136-139页
  二、“文道合一”与“道本文末”第139-142页
  三、“文道合一”与“持敬涵养”第142-146页
结语第146-147页
参考文献第147-152页

论文共15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三维金属切削过程的有限元模拟
下一篇:液体疗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应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