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1页 |
| 第一章 引言 | 第11-14页 |
| ·选题的背景、目的及意义 | 第11-13页 |
| ·选题的背景 | 第11-12页 |
| ·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·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| 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14-36页 |
| ·煤气化的定义及煤气化技术简介 | 第14-16页 |
| ·煤气化的定义 | 第14页 |
| ·煤气化技术简介 | 第14-16页 |
| ·煤气化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| 第16-25页 |
| ·煤气化的原理 | 第16-19页 |
| ·煤气化的影响因素 | 第19-25页 |
| ·煤焦气化动力学研究 | 第25-32页 |
| ·煤焦气化动力学模型研究 | 第25-27页 |
| ·煤焦与水蒸气气化反应动力学特性 | 第27-29页 |
| ·煤焦与CO_2气化反应动力学特性 | 第29-31页 |
| ·煤焦-水蒸气气化反应与煤焦-CO_2气化反应活性对比 | 第31-32页 |
| ·CO_2(或与水蒸气共)作气化剂的应用与研究 | 第32-34页 |
| ·CO_2富氧气化的构想 | 第32-33页 |
| ·新型高纯度CO气体生产技术 | 第33页 |
| ·CO_2回收作重油造气炉的部分气化剂 | 第33-34页 |
| ·气流床中使用CO_2作输送气兼作部分气化剂 | 第3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4-36页 |
| 第三章 样品的制备、分析与数据处理方法 | 第36-43页 |
| ·实验煤焦样品及制备 | 第36页 |
| ·实验煤焦样品的基础分析 | 第36-37页 |
| ·实验煤焦样品的比表面及孔径分布测试 | 第37-40页 |
| ·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| 第40-41页 |
| ·煤焦固定碳转化率 | 第40页 |
| ·反应性指数R | 第40-41页 |
| ·平均比气化速率 | 第4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1-43页 |
| 第四章 常压热天平实验研究 | 第43-86页 |
| ·实验方案 | 第43页 |
| ·实验仪器 | 第43-44页 |
| ·内外扩散影响的消除实验 | 第44-46页 |
| ·外扩散影响的消除 | 第44-45页 |
| ·内扩散影响的消除 | 第45-46页 |
| ·煤焦与水蒸气及CO_2共气化影响因素研究 | 第46-59页 |
| ·气化温度对煤焦反应性的影响 | 第46-51页 |
| ·气化剂配比对煤焦反应性的影响 | 第51-57页 |
| ·煤的变质程度对煤焦反应性的影响 | 第57-59页 |
| ·煤焦与水蒸气及CO_2共气化动力学 | 第59-72页 |
| ·气化反应动力学模型的选择 | 第59-62页 |
| ·动力学参数计算 | 第62-65页 |
| ·化学反应中的补偿效应 | 第65-69页 |
| ·反应性指数 R | 第69-70页 |
| ·平均比气化速率 | 第70-72页 |
| ·煤焦与水蒸气及CO_2共气化交互作用的探讨 | 第72-84页 |
| ·宝一煤焦与水蒸气及CO_2共气化计算值与实验值的比较 | 第72-76页 |
| ·神东煤焦与水蒸气及CO_2共气化计算值与实验值的比较 | 第76-79页 |
| ·王坡煤焦与水蒸气及CO_2共气化计算值与实验值的比较 | 第79-82页 |
| ·三种煤焦碳转化率实验值与计算值之差的比较 | 第82-8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4-86页 |
| 第五章 常压管式炉实验研究 | 第86-92页 |
| ·实验方案 | 第86页 |
| ·实验装置 | 第86-87页 |
| ·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87-9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91-92页 |
|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2-95页 |
| ·主要研究结论 | 第92-94页 |
| ·煤焦与水蒸气及CO_2共气化反应动力学 | 第92-93页 |
| ·煤焦与水蒸气及CO_2共气化过程中的交互作用 | 第93页 |
| ·煤焦与水蒸气及CO_2共气化煤气组成和产率 | 第93-94页 |
| ·主要创新点 | 第94页 |
| ·今后工作建议 | 第94-9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5-100页 |
|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00-101页 |
| 致谢 | 第10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