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安旧城区回坊空间的发展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1 绪论 | 第10-20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-13页 |
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概况 | 第10-11页 |
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况 | 第11页 |
·社区研究的概况 | 第11-12页 |
·西安旧城区回坊概况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4页 |
·回族社区研究在国内外的发展 | 第14-18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| 第14-15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 | 第15-18页 |
·研究内容、方法与框架 | 第18-20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8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·研究框架 | 第18-20页 |
2 西安旧城区回坊空间的历史沿革和构成 | 第20-34页 |
·“回坊” 的含义和历史沿革 | 第20-24页 |
·“回坊” 的含义 | 第20页 |
·西安市旧城区回坊的历史沿革 | 第20-24页 |
·回坊的社区构成 | 第24-33页 |
·人口构成 | 第25-26页 |
·空间构成 | 第26-27页 |
·文化构成 | 第27-3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3 西安旧城区回坊空间的结构和特征 | 第34-50页 |
·回坊空间的结构 | 第34-42页 |
·空间功能及土地利用结构 | 第34-37页 |
·业态微观空间结构 | 第37-40页 |
·社会生活及其空间关系 | 第40-42页 |
·回坊空间的特征 | 第42-49页 |
·物质空间特征 | 第42-44页 |
·商业业态的空间特征 | 第44-46页 |
·空间格局的文化特征 | 第46-47页 |
·空间格局及其土地价值分异 | 第47-4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4 西安旧城区回坊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| 第50-64页 |
·回坊空间发展的源动力因素 | 第50-53页 |
·商业业态及其动力作用 | 第50-51页 |
·社区生活及其动力作用 | 第51-52页 |
·文化格局及其动力作用 | 第52-53页 |
·回坊空间发展的次生动力因素 | 第53-55页 |
·城市旅游业及其对原生性商业业态的作用 | 第53-54页 |
·城市中心商业圈及其异质性竞存机理 | 第54页 |
·商圈经济与坊民利益的相互作用 | 第54-55页 |
·回坊空间格局的发展分析 | 第55-60页 |
·源动力因素作用和次生动力因素作用的统合分析 | 第55页 |
·空间更新的条件及发展方向分析 | 第55-56页 |
·空间发展的优势条件及制约因素分析 | 第56-59页 |
·空间更新与发展的策略、措施与路径 | 第59-6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0-64页 |
5 回坊空间历史文化资源评价及其保护与更新实践 | 第64-82页 |
·历史文化资源评价体系 | 第64-67页 |
·方法 | 第64-65页 |
·指标选取的原则 | 第65页 |
·指标的选取与体系的建立 | 第65-67页 |
·回坊空间历史文化资源的评价 | 第67-70页 |
·评价的方法 | 第67-69页 |
·评价的结果 | 第69-70页 |
·回坊空间的保护 | 第70-75页 |
·物质形态的保护内容 | 第70-73页 |
·非物质形态的保护内容 | 第73-75页 |
·保护的主要措施 | 第75-77页 |
·保护的原则 | 第75-76页 |
·保护的具体措施 | 第76-77页 |
·回坊空间的更新 | 第77-79页 |
·道路交通更新 | 第78页 |
·基础设施更新 | 第78-79页 |
·环境更新 | 第79页 |
·更新的主要措施 | 第79-80页 |
·进一步深化“寺坊制”的社区管理制度 | 第79-80页 |
·坚持沿着土地集约化的路线发展 | 第8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0-82页 |
6 结论 | 第82-84页 |
致谢 | 第84-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6-90页 |
图表目录 | 第90-92页 |
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92-94页 |
附录 | 第9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