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·研究范围 | 第10页 |
·研究对象的诠释 | 第10-11页 |
·中学教育设施 | 第10页 |
·空间分异 | 第10-11页 |
·设施空间布局研究理论概述 | 第11-12页 |
·区位论 | 第11-12页 |
·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 | 第12页 |
·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| 第12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2-15页 |
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| 第15-21页 |
·国内外社会空间分异研究进展 | 第15-17页 |
·国外社会空间分异研究动态 | 第15-16页 |
·国内社会空间分异研究动态 | 第16-17页 |
·国内设施空间布局研究概述 | 第17页 |
·国内中学教育设施布局研究概述 | 第17-21页 |
第三章 西安市中学教育设施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| 第21-35页 |
·调查范围、方法 | 第21页 |
·中学设施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历程 | 第21-28页 |
·新中国成立以前(1949 年十月以前):内城集聚为主要特征,私立中学数量居多 | 第21-23页 |
·新中国成立至1978 年:由核心城区向外围发散 | 第23-25页 |
·1978 至2000 年:区位指向性开始凸显,民办中学取得突破 | 第25-27页 |
·2000 年至今:由二环内集聚到二环外发散分布,中学设施资源优化调整 | 第27-28页 |
·空间分布演变的影响因素 | 第28-31页 |
·人口因素 | 第28-30页 |
·社会经济因素 | 第30页 |
·城市发展方向因素 | 第30-31页 |
·中学教育设施空间分布存在的问题 | 第31-32页 |
·内城区分布过于集聚,外城区分布明显不足 | 第31页 |
·省市级重点中学教育设施的数量在六城区的分布上存在分异 | 第31页 |
·民办中学设施在各城区分布上存在分异 | 第31-32页 |
·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| 第32-33页 |
·历史原因 | 第32页 |
·集聚因素 | 第32-33页 |
·城市功能结构因素 | 第3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3-35页 |
第四章 中学教育设施空间分异与均衡化策略 | 第35-55页 |
·西安市中学教育设施的学区划分和特征分析 | 第35-37页 |
·中学设施学区划分 | 第35-36页 |
·中学设施学区的特征分析 | 第36-37页 |
·人口密度与中学教育设施空间布局的相关性分析 | 第37-41页 |
·六城区各街道的划分 | 第37-39页 |
·各街道人口密度空间分异 | 第39页 |
·各街道人口密度与中学设施的叠加分析 | 第39-41页 |
·居住空间与中学教育设施空间布局的相关性分析 | 第41-46页 |
·居住空间范围的确定 | 第41-42页 |
·居住空间与住宅价格分异 | 第42-45页 |
·居住空间与中学教育设施的叠加分析 | 第45-46页 |
·中学设施分布公平性分析 | 第46-50页 |
·空间公平性 | 第47页 |
·社会公平性 | 第47-49页 |
·中学设施分布的圈层结构 | 第49-50页 |
·均衡化策略 | 第50-53页 |
·第一圈层均衡化策略 | 第50页 |
·第二圈层均衡化策略 | 第50-52页 |
·第三圈层均衡化策略 | 第52-5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3-55页 |
第五章 碑林区中学教育设施空间布局与优化策略 | 第55-67页 |
·碑林区中学教育资源概况 | 第55-56页 |
·碑林区中学教育设施的空间布局及利用偏好 | 第56-64页 |
·空间布局的特征分析 | 第57-59页 |
·教育设施利用分异 | 第59-60页 |
·居民对中学设施利用的偏好分析 | 第60-63页 |
·分析结论 | 第63-64页 |
·改进方案 | 第64-66页 |
·中学设施空间优化 | 第64-65页 |
·中学设施资源优化 | 第65-6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7-71页 |
·结论 | 第67-68页 |
·西安城六区中学教育设施空间布局的演变 | 第67页 |
·西安市中学教育设施的空间分异与均衡化 | 第67-68页 |
·不足与展望 | 第68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3页 |
图例索引 | 第73-74页 |
表格索引 | 第74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6页 |
附件: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