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·选题背景、意义 | 第11-14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11-13页 |
·选题意义 | 第13-14页 |
·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·GIS应用于地质灾害评价的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·GIS应用于地质灾害评价的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·基于GIS的国内地裂缝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| 第17-19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17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运城盆地地裂缝灾害发育的地质背景及其特征与成因 | 第19-34页 |
·运城盆地的自然地理背景 | 第19-21页 |
·地理位置及交通 | 第19-20页 |
·水文、气象 | 第20-21页 |
·社会经济概况 | 第21页 |
·地裂缝灾害发育的地质背景 | 第21-27页 |
·地形地貌 | 第21-22页 |
·地层岩性 | 第22-23页 |
·地质构造 | 第23-25页 |
·水文地质条件 | 第25页 |
·工程地质条件 | 第25-26页 |
·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| 第26-27页 |
·运城盆地地裂缝分布及特征 | 第27-31页 |
·地裂缝的分布 | 第27-29页 |
·地裂缝的特征 | 第29-31页 |
·运城盆地地裂缝成因分析 | 第31-34页 |
·新构造活动对地裂缝的主控作用 | 第31-32页 |
·地下水超采对地裂缝的诱发、激化作用 | 第32页 |
·地层条件对地裂缝发育程度的制约作用 | 第32-33页 |
·地貌环境对地裂缝的影响作用 | 第33-34页 |
第三章 运城盆地地裂缝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34-39页 |
·评价范围的圈定和评价单元的划分 | 第34-35页 |
·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与原则 | 第35-36页 |
·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| 第35页 |
·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| 第35-36页 |
·评价指标的选取与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36-39页 |
·评价指标的选取 | 第36-37页 |
·评价指标的量化 | 第37-39页 |
第四章 运城盆地地裂缝灾害数据库的建立 | 第39-63页 |
·概述 | 第39-40页 |
·数据图层的建立 | 第40-56页 |
·数据预处理 | 第40-45页 |
·图层建立 | 第45-56页 |
·数据图层的加工处理 | 第56-63页 |
·数据图层的栅格化 | 第56-57页 |
·数据图层重分类 | 第57-63页 |
第五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运城盆地地裂缝危险性评价 | 第63-75页 |
·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地裂缝危险性评价模型的建立 | 第63-69页 |
·层次分析法的思想和原理 | 第63页 |
·建立系统层次结构 | 第63-64页 |
·构造判断矩阵 | 第64-65页 |
·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| 第65-68页 |
·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| 第68-69页 |
·评价模型的实现 | 第69-73页 |
·评价结果的分析 | 第73-75页 |
结论 | 第75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81-82页 |
致谢 | 第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