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--工程地质学论文--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--滑坡论文

超高岩质崩滑体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方案优选研究--以镇坪县宝塔梁崩滑变形体为例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1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1-19页
   ·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·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第12-16页
     ·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第12-14页
     ·岩质边坡岩体结构分类及破坏形式研究第14-16页
     ·崩滑体防治措施研究第16页
   ·本文研究内容、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6-19页
     ·研究内容第16-17页
     ·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7-19页
第二章 地质环境条件第19-24页
   ·交通位置第19页
   ·气象第19-21页
   ·水文第21页
   ·地形地貌第21页
   ·地层岩性第21-22页
   ·地质构造及地震第22-23页
     ·地质构造第22页
     ·地震与新构造运动第22-23页
   ·水文地质条件第23页
   ·人类工程活动第23-24页
第三章 崩滑变形体形成机理及破坏模式研究第24-41页
   ·崩滑变形体形态特征第24-25页
   ·地质构造第25-30页
     ·断层第25-26页
     ·节理第26-30页
   ·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第30-34页
     ·岩体第30-32页
     ·土体第32-34页
   ·地下水及水土腐蚀性第34页
   ·崩滑变形体发育过程分析第34-37页
     ·变形活动情况第34页
     ·裂缝统计第34-35页
     ·变形破坏过程阶段划分第35-37页
   ·崩滑变形体发育规模及破坏模式第37-39页
     ·发育规模及特征第37-38页
     ·破坏模式第38-39页
   ·崩滑变形体成因分析第39-41页
     ·崩滑变形体形成条件第39页
     ·崩滑变形体形成的诱发因素第39-41页
第四章 崩滑变形体稳定性分析第41-50页
   ·中部崩滑体稳定性分析第41-46页
     ·崩滑体变形破坏模式第41页
     ·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传递系数法第41-43页
     ·稳定性计算第43-45页
     ·计算结果分析第45-46页
   ·西侧危岩体稳定性分析第46-48页
     ·变形破坏模式第46-47页
     ·稳定性分析第47-48页
   ·东侧危岩体稳定性分析第48-50页
     ·变形破坏模式第48-49页
     ·稳定性分析第49-50页
第五章 崩滑变形体变形破坏数值模拟第50-61页
   ·变形破坏数值模拟分析第50-59页
     ·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的基本原理第50-51页
     ·本构关系及屈服准则第51-52页
     ·计算模型的建立第52-53页
     ·数值模拟过程分析第53-59页
   ·极限平衡法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对比第59-61页
第六章 崩滑变形体治理方案优选研究第61-74页
   ·治理方案设计的原则、方法及步骤第61-63页
     ·治理方案设计的原则第61-62页
     ·治理方案设计的方法第62页
     ·治理方案设计的步骤第62-63页
   ·宝塔梁崩滑变形体治理方案第63-69页
     ·总体工程布置第63页
     ·设计标准第63-64页
     ·治理方案第64-67页
     ·治理方案工程量第67-69页
   ·宝塔梁崩滑变形体治理方案比选第69-70页
     ·经济性对比第69页
     ·技术方案对比第69页
     ·环境效益对比第69页
     ·推荐方案第69-70页
   ·宝塔梁崩滑变形体动态监测研究第70-74页
     ·动态监测的作用第70页
     ·监测手段第70-71页
     ·监测系统设计第71-74页
结论与展望第74-76页
 结论第74-75页
 展望第75-76页
参考文献第76-79页
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工程实践第79-80页
致谢第80页

论文共8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多元回归分析法在滑坡空间预测中的应用--以耀州区为例
下一篇: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运城盆地地裂缝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