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代汉语句法专题研究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1 绪论 | 第10-18页 |
| ·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材料及对象 | 第11-13页 |
| ·研究材料 | 第11-12页 |
| ·研究对象 | 第12-13页 |
| ·研究原则及方法 | 第13-14页 |
| ·研究现状及问题 | 第14-18页 |
| ·研究的现状 | 第14-17页 |
| ·存在的问题 | 第17-18页 |
| 2 元代汉语的疑问句 | 第18-75页 |
| ·特指问句和疑问代词 | 第18-47页 |
| ·谁、孰 | 第18-20页 |
| ·甚、甚么、甚的、何 | 第20-29页 |
| ·由“何”构成的固定结构 | 第29-34页 |
| ·争、怎、怎麽、怎生、怎的 | 第34-39页 |
| ·那、那里 | 第39-42页 |
| ·几、多少 | 第42-45页 |
| ·则麽、则甚 | 第45页 |
| ·余论 | 第45-47页 |
| ·选择问句 | 第47-67页 |
| ·列项选择问 | 第47-52页 |
| ·反复问句 | 第52-60页 |
| ·特殊选择问 | 第60-67页 |
| ·是非问句和句末疑问语气词 | 第67-69页 |
| ·一般是非问 | 第67-68页 |
| ·句调是非问 | 第68-69页 |
| ·反问句 | 第69-75页 |
| ·使用疑问副词 | 第69-72页 |
| ·使用句末疑问语气词“那” | 第72页 |
| ·特殊句式 | 第72-74页 |
| ·无标记形式 | 第74-75页 |
| 3 元代汉语的比拟式 | 第75-108页 |
| ·比拟式发展述略 | 第75-82页 |
| ·比拟和比较 | 第75-79页 |
| ·比拟式发展述略 | 第79-82页 |
| ·元代比拟式的类型与分布 | 第82-93页 |
| ·元代比拟式的类型 | 第82-91页 |
| ·元代比拟式的分布 | 第91-93页 |
| ·比拟式在元代的发展 | 第93-101页 |
| ·构成成素的变化 | 第93-99页 |
| ·句法功能的变化 | 第99-101页 |
| ·余论 | 第101页 |
| ·偏正式比拟结构在元代兴盛的原因 | 第101-108页 |
| ·语言认知基础 | 第101-103页 |
| ·语言经济原则 | 第103-105页 |
| ·蒙古语的影响 | 第105-10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06-108页 |
| 4 元代汉语的处置式 | 第108-127页 |
| ·构造及分布 | 第108-123页 |
| ·谓语 | 第108-114页 |
| ·“将/把”的宾语 | 第114-119页 |
| ·特殊的“将/把”字处置式 | 第119-120页 |
| ·“将/把”字处置式的分布 | 第120-123页 |
| ·语义构造和论元结构 | 第123-127页 |
| ·语义类型 | 第123-125页 |
| ·动词价类与论元结构 | 第12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25-127页 |
| 5 元代汉语的被动式 | 第127-165页 |
| ·“吃”字句、“蒙”字句和“遭”字句 | 第127-139页 |
| ·“吃”字句 | 第127-130页 |
| ·“蒙”字句 | 第130-137页 |
| ·“遭”字句 | 第137-139页 |
| ·“教(交)”字句和“着”字句 | 第139-145页 |
| ·各式结构 | 第139页 |
| ·使役动词表被动的来源 | 第139-145页 |
| ·元代汉语的“被”字句 | 第145-162页 |
| ·“被”字引进施动者 | 第146-148页 |
| ·“被”字句的谓语 | 第148-155页 |
| ·“被”字句与处置式的结合 | 第155-156页 |
| ·特殊“被”字句 | 第156-160页 |
| ·“被”的语法化层次 | 第160-162页 |
| ·元代被动式的分布 | 第162-165页 |
| ·文体差异 | 第163-164页 |
| ·地域差异 | 第16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64-165页 |
| 致谢 | 第165-166页 |
| 主要参考文献 | 第166-175页 |
|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175页 |